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考虑耦合地震作用的底层柔性结构体系振动控制

发布时间:2017-09-12 09:04

  本文关键词:考虑耦合地震作用的底层柔性结构体系振动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耦合地震作用 柔性结构 半主动控制 磁流变阻尼器 地震响应


【摘要】:为了减小底层柔性结构的地震反应,防止结构因底层位移过大而倒塌,提出了一种底层柔性结构减震控制体系,在柔性底层安装磁流变阻尼器对其实施半主动控制。考虑到竖向地震的不利影响,建立了结构在双向耦合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模型和振动控制方程,采用LQR控制算法对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研究表明,在无控情况下,结构的位移主要集中在底部柔性层;实施半主动控制后,结构的底层位移、顶层位移、各层加速度和倾覆力矩均明显减小,其中底层位移减小60%以上。在耦合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比单纯水平地震作用下有所增加,以倾覆力矩的增加最明显,因此在高烈度地区应该考虑竖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层间刚度比对结构的控制效果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结构层间刚度比的确定应该在底层位移、顶层加速度和倾覆力矩之间权衡考虑。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会使结构的控制效果降低。
【作者单位】: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大学;
【关键词】耦合地震作用 柔性结构 半主动控制 磁流变阻尼器 地震响应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8091)
【分类号】:TU311.3
【正文快照】: 一些建筑为了满足底部大空间的功能需求,要求结构上部墙体不能落地,这种设计容易造成结构竖向刚度突变,形成底层柔性结构体系。例如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在实际工程中非常常见。底层柔性结构体系的底层抗侧刚度较弱,在地震中容易产生较大的底部变形而倒塌破坏[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季,李惠;液压质量控制系统控制底层柔性结构地震反应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3期

2 葛庆子;马华;;带纤维混凝土耗能器底层柔性结构的抗震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5期

3 邹立华,赵人达;土-基础相互作用隔震体系地震随机响应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05年02期

4 黄昆;邹立华;艾叶青;;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层间隔震结构半主动控制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3期

5 邹立华;孙琪;方雷庆;张芝华;周鹏;;柔性桩隔震消能体系的振动控制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年11期

6 于旭;宰金珉;王志华;;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结构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占宗;张进秋;陈守华;王洪涛;;基于LQG算法半主动悬挂系统动力特性建模与仿真[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8年01期

2 熊超,郑坚,张进秋,张莉;履带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建模与仿真[J];兵工自动化;2005年01期

3 邓宗才;刘春国;王力;;剪刀型SMA阻尼器在钢结构减震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刘季,李惠;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的分析模型及其对底层柔性建筑抗震控制的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1期

5 刘季,李惠;设有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的底层柔性结构动力特性及其地震反应的振型分解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2期

6 欧进萍,邱法维;耗能-隔震柔性底层钢管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组合框架的实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2期

7 李宏男,阎石;中国结构控制的研究与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8 姜南;李忠献;;基于半主动控制的MR阻尼器控制力优化[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9 李延强;杜彦良;;结构控制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3期

10 王社良;马乾瑛;朱军强;田鹏刚;;压电主动杆件在结构抗震控制中的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曦;徐赵东;朱俊涛;;基于LQR的精密平台振动控制[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京军;赵冬冬;王二成;;柔性悬臂梁模态控制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邢海军;杨绍普;申永军;;不同边界条件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力计算[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谭平;张颖;刘彦辉;宁响亮;周福霖;滕军;;广州新电视塔混合控制技术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5 程英;田华;钱若军;吴启迪;;结构振动控制方法概述[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刘季;;结构抗震抗风振动控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7年

7 张进秋;孔亚男;张建;;履带车辆二自由度磁流变阻尼半主动悬挂仿真[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8 毕占东;梅国建;王洪涛;张进秋;;磁流变阻尼实验台极点配置和滑移模态控制算法对比研究[A];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建;张进秋;齐蕴光;孔亚男;高永强;;基于PBA包覆羰基铁粉的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10 张赣波;赵耀;;脉冲激励条件下船舶主推进轴系纵向振动最优控制[A];第十三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莉;城市桥梁地震碰撞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估[D];天津大学;2010年

2 阎石;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人工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徐龙河;基于MR阻尼器的半主动结构控制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刘春;不确定性振动控制系统的随机方法[D];吉林大学;2004年

5 金峤;结构振动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欧谨;粘滞阻尼墙结构的减振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曾德民;橡胶隔震支座的刚度特征与隔震建筑的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肖志荣;大跨度斜拉桥拉索的非线性振动及智能半主动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田鹏刚;空间结构智能稳定控制的基本理论与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田耀刚;高强混凝土阻尼功能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亚亚;SMA半主动隔震支座的研制及其减震效果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李玉杰;双层柱面网壳结构消能减震参数敏感性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陆继鑫;双塔斜拉桥-TMD体系的减震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胡丽丽;压电智能结构建模与实验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5 李键;基于形状记忆合金作用下储罐隔震[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6 马少波;单层网壳结构振动主动控制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海涛;村镇建筑砂垫层隔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彭超;大跨度斜拉桥拉索参数振动与半主动控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9 夏爱军;采用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振动半主动智能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10 王骏涛;压电摩擦阻尼器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及控制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开名,刘斌,刘之洋,王晓初;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结构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刘季,李惠;液压质量控制系统控制底层柔性结构地震反应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3期

3 楼梦麟,王文剑,朱彤,马恒春;土-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土层边界影响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4 祁皑;层间隔震技术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5 李忠献,刘颖,王健;滑移隔震结构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动力分析[J];工程抗震;2004年04期

6 祁皑;郑国琛;阎维明;;考虑参数优化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2期

7 朱玉华,吕西林;组合基础隔震系统地震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8 刘再华,,丁强;地基──基础隔震结构系统的动力响应[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9 庄海洋;陈国兴;朱定华;;土体动力粘塑性记忆型嵌套面本构模型及其验证[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10 邹立华,赵人达;组合隔震结构的振动控制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元;范存新;唐和生;;基于规范的高层建筑风与地震作用的简明对比[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王浩;散粮平房仓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J];粮食储藏;1998年01期

3 罗弘;谈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能量反应分析[J];中外建筑;2005年03期

4 丁文胜;陈振伟;;地震作用下相邻结构碰撞对结构性能影响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李凡;董玉芬;;地表建筑物在地震作用影响下的有限元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6 卢红霞;李刚;;多高层建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研究[J];建筑结构;2010年S1期

7 刘振勇;姚根圣;;考虑目标使用期的地震作用组合的分项系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8 刘跃伟;李宏男;;地震动的扭转分量与结构的扭转地震作用[J];工程力学;2012年11期

9 赵成刚,尹之潜;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的组合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年03期

10 林皋,倪汉根,孔宪京;地震作用下土坝抗裂稳定性的判别[J];岩土工程学报;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成刚;尹之潜;;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地震作用与其它荷载的组合计算[A];工程结构可靠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2 周乾;闫维明;纪金豹;;地震作用下浮放物体摇晃响应仿真分析[A];第十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戴秋云;;在地震作用下核电站结构可靠性评价[A];工程结构可靠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4 杨成;高夕良;李力;赵世春;张光辉;李英民;;大型火车站台结构的地震作用下扭转不规则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张誉;王卫;;双向地震作用下不规则框架的扭转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6 唐凤乾;赵均;;屋顶塔上微波天线的地震作用计算[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侯杰;;地震作用下砖砌墙体倒塌分析[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8 胡盈辉;庄茁;由小川;;大型储液罐在地震作用下的附加质量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吴波;欧进萍;;在多次地震作用下结构概率累积损伤初探[A];工程结构可靠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全国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1992年

10 蔡新;李益;吴威;叶松;;地震作用下堤防风险分析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糜永红;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能量反应分析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2 徐剑;大型立式储罐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梅志强;地震作用下空间钢管拱桁架的弹塑性动力响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史航标;地震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能量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良林;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评价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6 王南;地震作用下相邻结构碰撞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游箭峰;大跨度网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高辉;海洋深水试验池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侯旭峰;矩形截面拱桁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10 唐智荣;钢安全壳在压力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36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36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e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