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部分充填混凝土窄幅钢箱组合梁抗裂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1:16

  本文关键词:部分充填混凝土窄幅钢箱组合梁抗裂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部分充填混凝土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 负弯矩区 裂缝 栓钉


【摘要】:为了研究充填混凝土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弯曲性能,以及栓钉间距、配筋率对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翼板抗裂性能、裂缝开展和宽度的影响,完成3根反向加载的简支组合梁的静力加载试验;考虑翼板混凝土收缩应力的影响,推导出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翼板开裂弯矩理论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荷载下连续组合梁翼板负弯矩区就会开裂,而发生明显的内力重分布;箍筋间距对裂缝间距有一定的影响,且剪力连接程度和配筋率对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发展以及宽度的影响较明显,适当增加配筋率可以减小组合梁负弯矩区翼板最大裂缝宽度。通过求解组合梁负弯矩区的开裂弯矩,考虑收缩应力的影响能够更准确的控制混凝土的开裂,并对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比较,证明这种理论计算式是可行的。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
【关键词】部分充填混凝土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 负弯矩区 裂缝 栓钉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68011,51108109) 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资助项目(KH2011YB026)
【分类号】:TU398.9
【正文快照】: (a)组合梁纵向图(b)组合梁横向图图1部分充填混凝土钢箱连续组合梁示意图Fig.1 Concrete partial filled narrow-widthsteel box composite beams0引言钢—混凝土组合梁由于相对简单的施工方法与经济技术优势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桥梁、房屋建筑结构中。而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彦玲;樊健生;李运生;;连续组合梁桥裂缝发展规律分析及裂缝宽度计算[J];工程力学;2011年07期

2 莫时旭;郑艳;钟新谷;廖俊晟;;钢箱—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胡夏闽;欧洲规范4-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方法(4)──组合梁的受弯承载力[J];工业建筑;1995年12期

4 孙海林;叶列平;陆新征;;钢-混凝土组合梁收缩和徐变的影响分析和计算[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5 马丽媛,姚燕,田培,王玲,尚礼忠,贾祥道;国内外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及抗裂性试验研究方法评述[J];中国建材科技;2001年01期

6 刘文会;常大宝;;组合梁混凝土板抗裂性能试验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樊健生;聂建国;张彦玲;;钢-混凝土组合梁抗裂性能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东,赵鸣,沈水明;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响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4期

2 张琦彬,刘兴远;某砖混结构住宅楼墙体裂缝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3 王孔藩,许清风,朱雷;结构裂缝控制与渗漏防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4 王志民,刘晓娟,李华强;砖混结构施工中墙体裂缝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5 何爱勇,陈高瞻,江世永,孙明;某工程转换层梁裂缝检测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6 李辉;建筑工程结构裂缝特征、机理与控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7 简华丽,袁继雄,谢慧才;泵送混凝土早期裂缝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8 李辉;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裂缝特征、机理与控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9 李辉;钢筋混凝土柱、板结构裂缝特征、机理与控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10 侯友然;地下混凝土工程抗裂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福杰;赵顺增;王涛;谭风国;韩团结;杭玉勇;武旭南;谭涛;;有限元预测温度场技术在博兴交通家园住宅工程的应用[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建岚;黄鹏飞;王国杰;;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及其配筋结构的安全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3 郑翥鹏;郑建岚;罗素蓉;;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抗裂问题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4 王建福;杨全兵;;矿渣对净浆早期开裂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姚武;封志辉;;聚丙烯纤维砂浆圆环多缝开裂的机理分析[A];首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顾渭建;;外加剂在超长建筑裂缝控制中的应用[A];首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王新刚;王建章;张云旗;刘凯利;闻宝联;;提高地铁隧道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途径[A];中国防水堵漏保温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孙家瑛;眭少峰;;上海长江隧桥斜拉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应力监测分析[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钱晓倩;朱耀台;詹树林;;现代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形成机理及控裂理念[A];2007'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悦;鲍俊玲;郭毅霖;;复合水泥浆体自收缩及微观孔结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远臣;再生骨料/水泥复合材料干缩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登祥;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理论与控制技术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妍;混凝土多孔砖墙体裂缝控制的相关力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振霞;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唐先习;混凝土桥梁合理耐用结构构造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潘多忠;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力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延永东;氯离子在损伤及开裂混凝土内的输运机理及作用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8 黄伟;矿井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强;钢渣的胶凝性能及在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硬化过程中的作用[D];清华大学;2010年

10 侯东伟;混凝土自身与干燥收缩一体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文举;既有宽幅桥梁结构承载能力试验研究与加固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熊开兵;村镇混凝土结构住宅质量通病及治理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黄东;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拉伸力学行为解析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彭文平;拱架悬拼技术与混凝土拱肋早期裂缝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鑫;无筋及水平灰缝配筋砌体干燥收缩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曲艺;工程结构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兰立华;赣州市住宅楼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控制与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8 任国岭;新型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质量通病问题调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文萍;建筑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罗小峰;高墩多跨连续刚构桥温度效应分析及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文亮,姜萌,张哲;钢-混凝土组合梁收缩徐变分析的有限元方法[J];工程力学;2004年04期

2 苏益声;余兴国;刘峰;陈祥花;;两种孔型蜂窝钢柱承载力研究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聂建国;钢-混凝土组合梁长期变形的计算与分析[J];建筑结构;1997年01期

4 余志武,郭风琪;部分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4年04期

5 钟善桐;圆、八边、正方与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性能的连续性[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4年02期

6 樊健生;聂建国;;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研究及应用新进展[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6年05期

7 聂建国,张眉河;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板裂缝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8 聂建国,李勇,余志武,陈宜言;钢-混凝土组合梁刚度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0期

9 安明哲,覃维祖,朱金铨;高强混凝土的自收缩试验研究[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10 严吴南,蒲心诚,王冲,万朝均,白光,何桂;超高强混凝土的化学收缩及干缩研究[J];施工技术;199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莫时旭;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行为试验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元清,张如杭,石永久,李秋U,

本文编号:840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40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5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