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和音乐之形态转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建筑和音乐之形态转译研究
【摘要】:现今艺术设计已不局限于本学科的研究范围,"跨界"已然成为一种研究潮流。该文根据艺术形态学理论对建筑和音乐进行艺术形态分类,在建筑和音乐审美共通性的基础上,研究二者共同具有的创作思维和结构思维范式,构建形态的共同语境,探讨二者之间三种可行的形态转译方法。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 形态转译 建筑 音乐 跨界
【基金】: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编号:14YS016)
【分类号】:TU-854
【正文快照】: 在艺术设计领域,针对不同的现象和问题,我们可以将“跨界”作为创新思维的策略和工具,通过比较研究的途径,对艺术重新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以期突破艺术设计固有的理念和思维定式,促进各门艺术之间的融合与发展,为艺术设计的创新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方式和方法。“形态”是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鹏;周若祁;刘燕辉;;以“原型”从事“转译”——解析建筑节能技术影响建筑形态生成的机制[J];建筑学报;2007年03期
2 冯振琦;谈音乐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共性[J];艺术教育;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刘欢萍;;古典诗词中的鹦鹉意象及其文化内蕴探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桑农;宗白华美学与玛克斯·德索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代丽君;;借良药以拯世人,求新声于审美——浅谈审美救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杨帆;;杜拉斯创作中的“自我”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刘桂荣;审美现代性与人之生存样态[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顾建华;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郑晓峰;;梦象与占梦:《左传》叙事的巫史文化因素解析[J];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10 肖明华,肖建华;作为现代性事件的中国文艺美学——谈文艺美学的现代发生与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赛;;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及其理论体系[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8 饶建华;东山魁夷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姚会涛;《红楼梦》情本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凝;金庸小说复仇主题的西洋化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许慧君;论晚唐背景下的许浑咏史怀古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叶惠美;汉字“理”的修辞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易;转译——一种被忽视了的翻译现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军;浅谈建筑创新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徽建筑;2000年04期
2 浦欣成;事件与场所:建筑理论必须关注的视角[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3 陈镌;象征与生活方式的诠释——评《建筑的伦理功能》[J];时代建筑;2001年04期
4 许晋;关于建筑文化及其社会心理[J];四川建筑;2002年02期
5 汤羽扬;对于“中国建筑理论框架”中历史性城市与建筑保护理论体系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2年01期
6 徐虹;文人作品中的建筑情怀[J];建筑;2003年11期
7 徐千里;从“建筑天地”迈向“大千世界”——新建筑文化的建构[J];重庆建筑;2004年S1期
8 巴特尔;建筑理论与曲解符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10期
9 汤玉良,蒋灵;用科学发展观论述建筑的新概念[J];四川建筑;2005年S1期
10 郑p,
本文编号:881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81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