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分析
本文关键词: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极限平衡 反倾边坡 倾倒破坏 地震荷载 剩余下滑力
【摘要】:倾倒破坏是陡倾层状岩体边坡一类主要的变形破坏形式,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块体倾倒破坏分析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基于块体极限平衡,针对岩块长细比较大的情况,推导出了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一般解析解。对于简单的反倾边坡,给出了地震作用下倾倒破坏的显式解析解,并推导了岩块间法向力、破坏模式转变点和坡脚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通过4个典型算例研究了地震作用对反倾边坡破坏模式、倾倒破坏时所允许的最大陡倾节理视倾角、破坏模式转变点和坡脚剩余下滑力的影响,为反倾边坡的抗震支护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根据地震影响系数与破坏模式转变点和坡脚剩余下滑力的定量关系对比分析了解析法与传递系数法,结果显示,当岩块长细比大于20时,解析法具有足够的计算精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极限平衡 反倾边坡 倾倒破坏 地震荷载 剩余下滑力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倾倒破坏是陡倾层状岩体一类主要的变形破坏形式,一般发育于地表临空面附近的坡体浅部[1]。倾倒破坏大量存在于自然边坡和各类人工边坡,如露天矿开采、水利水电工程以及山区高速公路等,近几十年来受到岩土界的广泛重视。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倾倒破坏的产生原因、破坏模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根兰;黄润秋;严明;刘明;;小湾水电站饮水沟大规模倾倒破坏现象的工程地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2 刘才华;陈从新;;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块体倾倒破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3 张国新;赵妍;石根华;彭校初;;模拟岩石边坡倾倒破坏的数值流形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4 卢海峰;刘泉声;陈从新;;反倾岩质边坡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的改进[J];岩土力学;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力民;吴爱祥;刘红岩;;一维冲击损伤应力波传播过程的流形元模拟[J];兵工学报;2009年S2期
2 邹丽芳;徐卫亚;宁宇;郑文棠;;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破坏机理综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5期
3 吕树进;吕淑然;刘红岩;;岩石冲击破坏的流形元与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J];工程爆破;2010年03期
4 赵小平;李渝生;陈孝兵;林富财;;澜沧江某水电站右坝肩工程边坡倾倒变形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5 吴泊人;游昆骏;潘国林;巨能攀;赵建军;;皖南山区阳台古滑坡形成机制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2期
6 李高勇;刘高;谢裕江;;黄河上游某倾倒体的时效变形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6期
7 黄波林;刘广宁;彭轩明;;三峡库区巫山县望霞乡廖家坪高陡斜坡失稳机制研究[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8年04期
8 张军新;魏伟;刘彬;;澜沧江巴东岸坡倾倒岩体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26期
9 秦建明;王振伟;郝哲;贺昌斌;;安家岭矿南帮复合边坡稳定分析与评价[J];露天采矿技术;2011年04期
10 张湘伟;章争荣;吕文阁;骆少明;;数值流形方法研究及应用进展[J];力学进展;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汉东;王思敬;;边坡岩体表面及其内部位移相关性实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2 刘才华;陈从新;;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块体倾倒破坏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宇;李晓;王梦瑶;黎明;田浩;;反倾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的节理有限元模拟计算[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奴文;高陡岩质边坡微震监测与稳定性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韩昌瑞;有限变形理论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3 王忠强;露天煤矿拉斗铲台阶稳定性与合理参数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4 安玉科;节理岩体边坡关键块体系统锚固法[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李树武;澜沧江乌弄龙水电站坝址右岸大型倾倒体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鹏;基于GIS的复杂条件下露井联采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7 王林峰;复杂岩体边坡损伤断裂破坏机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菲;绿纱矿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2 温伟斌;多边形协调单元数值流形方法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金林;不同形状边坡稳定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4 张志伟;强震条件下公路崩塌类型与形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文昌;数值流形法的前后处理与并行计算方法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1年
6 艾子欣;观音岩水电站铅厂滑坡稳定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7 崔刚;伊敏矿东端帮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控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8 余鹏程;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坝址区岩体倾倒变形特征及坝肩岩体稳定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9 白彦波;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坝肩倾倒变形岩体的质量分类评价及其工程效应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10 黄波林;重庆市巫山县廖家坪高陡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勇勤,贺春宁,王惠勇,陈宇亮,徐小荷,张幼蒂,周昌寿;开挖引起大规模倾倒滑移边坡变形、破坏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韩贝传,王思敬;边坡倾倒变形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3 黄润秋;岩石高边坡的时效变形分析及其工程地质意义[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4 陈红旗,黄润秋;反倾层状边坡弯曲折断的应力及挠度判据[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5 徐佩华,陈剑平,黄润秋,严明;锦屏水电站解放沟反倾高边坡变形机制的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6 程东幸,刘大安,丁恩保,陈卫红,潘炜,刘艳辉,郭华锋;反倾岩质边坡变形特征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以龙滩水电站工程边坡为例进行三维变形特征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7 蒋良潍;黄润秋;;反倾层状岩体斜坡弯曲-拉裂两种失稳破坏之判据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8 伍法权;云母石英片岩斜坡弯曲倾倒变形的理论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1997年04期
9 张国新,金峰,王光纶;用基于流形元的子域奇异边界元法模拟重力坝的地震破坏[J];工程力学;2001年04期
10 张国新,彭静;二阶流形元法与结构变形分析[J];力学学报;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斌;花晓鸣;;极限平衡法和FLAC~(3D)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运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04期
2 徐志,王昌义;露采边坡中的软弱夹层勘察[J];矿业快报;2003年11期
3 孙统立;方孝伍;张庆贺;;多层结构模型在节理岩体力学分析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4 祁生文;;考虑结构面退化的岩质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5 徐继言;刘红帅;高山;李广杰;;均质岩石边坡自振周期及其估算方法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1期
6 伏祥东;;基于MATLAB神经网络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36期
7 陶连金;朱剑;魏云杰;;基于块体理论的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加固优化[J];路基工程;2010年02期
8 宋义亮;罗延婷;井培登;杨俊;;赤平极射投影法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年01期
9 戴妙林;朱大栋;;陡倾角卸荷裂隙对岩质边坡应力场的敏感性分析[J];吉林水利;2006年05期
10 赵志峰;杨帆;;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岩质边坡安全综合评价[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维强;林德洪;杨承富;;思南县城某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宁;张鹏;曲星;;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几个关键问题[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刘汉东;王思敬;;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李泽;王均星;;基于非线性规划的岩质边坡有限元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蒋爵光;李秉生;付永胜;;岩质边坡破坏概率研究[A];边坡稳定的岩石力学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下集)[C];1987年
6 赵银国;;岩质边坡坡肩地带地基极限承载力初解[A];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7 祁生文;;考虑结构面退化的岩质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8 张电吉;汤平;;岩质边坡开挖卸荷破坏机理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郑求才;郑求才;刘立欣;徐建伟;毛斌;;复杂地质结构岩质高边坡灾害处治[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才华;陈从新;;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块体倾倒破坏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帅;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2 李克钢;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变形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3 朱泽奇;坚硬裂隙岩体开挖扰动区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罗强;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与锚固设计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董宏志;辽宁红沿河核电厂一期工程核岛泵房基坑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唐烈先;RFPA离心机法在岩土工程破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杜太亮;岩质边坡智能化位移反分析及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06年
8 周莲君;层状岩体破坏特征的试验和数值分析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田涛;北京典型边坡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沈银斌;临界滑动场法的改进与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全;山区河流港口岩质边坡稳定性及支护仿真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2 李忠l,
本文编号:881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8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