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双剪统一弹塑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6:37

  本文关键词:双剪统一弹塑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力学 本构模型 应变软化 强度特性


【摘要】:根据统一强度理论应力不变量的形式,确定所要建立模型的屈服函数以及塑性势函数,考虑土体强度随加载过程的逐渐发挥,确定土体硬化函数。采用非相关联流动法则建立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方程,并且对模型中所产生的奇异性进行分析和处理,指出模型中的奇异性是屈服函数、塑性势函数的流动矢量、以及硬化模量所引起的。给出模型中所含参数的确定方法,采用膨胀性泥岩的常规三轴试验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弹塑性本构模型能够模拟泥岩的应力 应变关系,较好地反映土体的应变软化特性。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土力学 本构模型 应变软化 强度特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9114)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课题(Z0110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xjj20100079)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1引言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研究一直是岩土工程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尤其是近几年对结构性土体模型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自K.H.Rosoce等[1]提出剑桥模型以后,岩土材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得到大量的研究,Y.F Dafalias等[2-13]提出了各种可以反映考虑应变硬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杭州;廖红建;;膨胀性泥岩的非线性强度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2 沈珠江;岩土破损力学与双重介质模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3 沈珠江,胡再强;黄土的二元介质模型[J];水利学报;2003年07期

4 谢定义,齐吉琳,张振中;考虑土结构性的本构关系[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5 李文婷;李树忱;冯现大;李术才;袁超;;基于莫尔 库仑准则的岩石峰后应变软化力学行为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6 沈珠江;岩土破损力学:理想脆弹塑性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7 俞茂宏,杨松岩,范寿昌,冯达清;双剪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1997年06期

8 陈正汉;重塑非饱和黄土的变形、强度、屈服和水量变化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01期

9 沈珠江;结构性粘土的堆砌体模型[J];岩土力学;2000年01期

10 李杭州;廖红建;孔令伟;冷先伦;;膨胀性泥岩应力-应变关系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再华,王权民,陈正汉;非饱和膨胀土本构模型的试验研究及分析[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2 戴继;王铁宏;高广运;刘小敏;张季超;;由压缩试验分析砾质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特性[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3 申春妮;方祥位;陈正汉;;非饱和重塑Q_2黄土的三轴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4 申春妮;方祥位;陈正汉;;Q_2黄土的非饱和直剪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5 刘元雪;周家伍;李忠友;;土体损伤复合体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6 苗强强;陈正汉;张磊;钱尼贵;张俊豪;;非饱和含黏砂土强度、变形和水量变化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7 金旭;赵成刚;刘艳;蔡国庆;;非饱和原状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李占强,杨为民,赵常州;夯实高饱和度地基土的强度特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陈颖平;;软粘土动强度特性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卢全中;彭建兵;;黄土体工程地质的研究体系及若干问题探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钟方杰;孔令伟;朱建群;;杭州湾浅层储气砂土的持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夏旺民;郭增玉;;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基本构架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正汉;;特殊土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的CT-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文雄;;亚塑性理论框架中粗粒土的本构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柳艳华;黄茂松;;循环荷载下结构性软粘土的边界面弹塑性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永杰;曹文贵;赵明华;赵衡;;考虑体积变化的饱和土固结排水统计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静涛;王常明;周波;;辽西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成玉祥;杜东菊;李忠良;;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结构性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大坝施工[A];水布垭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赵彦旭;压实黄土增湿变形的非饱和土力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朱剑锋;考虑扰动影响的土体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严耿升;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8 唐亮;液化场地桩—土动力相互作用p-y曲线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孙阳;结构安定性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苏晓成;路基结构的动力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续文;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晓磊;邯郸粉质粘土Duncan-Chang模型及应力—应变归一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文完;基于三剪统一强度理论的ANSYS二次开发及其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4 张俊;考虑非连续性土体性状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郭仲魁;扰动状态模型和扰动有限元基本方程求解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王林浩;黄土状击实土的力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孙世军;重塑膨胀土宏细观结构演化CT-三轴试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长玲;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渗透与湿陷变形规律及湿陷性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9 梁晓波;非饱和压实黄土本构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洪林;海南某红土强度变形及结构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本职,吴相超,熊诗湖;地下厂房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2 栾茂田,罗锦添,李焯芬,翟阳;不排水条件下全风化花岗岩残积土工程特性与本构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3 王明洋,葛涛,戚承志,钱七虎;爆炸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变形与破坏研究(Ⅰ)[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4 王明洋,王立云,戚承志,钱七虎;爆炸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变形与破坏研究(Ⅱ)[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5 钱七虎;深部岩体工程响应的特征科学现象及“深部”的界定[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高国瑞;黄土显微结构分类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1980年12期

7 沈珠江;软土地基固结变形的弹塑性分析[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85年11期

8 黎水泉,徐秉业;双重孔隙介质非线性流固耦合渗流[J];力学季刊;2000年01期

9 沈珠江;岩土破损力学与双重介质模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10 蒋明镜,沈珠江;结构性粘土试样人工制备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珠江;陈铁林;;岩土破损力学:基本概念、目标和任务[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再强;黄土结构性模型及黄土渠道的浸水变形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2 周成;结构性土的本构描述与数值模拟[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丽;廖红建;韩剑;;软岩三维弹黏塑性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2 ;现代土力学的基本问题[J];力学与实践;1998年06期

3 曾静;王靖涛;;土的本构关系的数值建模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S2期

4 孙海忠;黄茂松;;考虑粗粒土应变软化特性和剪胀性的本构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王军;蔡袁强;;初始剪应力与加荷速率耦合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6 廖红建;蒲武川;卿伟宸;;基于应变空间硅藻质软岩的软化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6年11期

7 周安楠;姚仰平;;经典弹塑性力学体系下岩土材料的本构方程[J];力学与实践;2006年06期

8 谢本贤;陈沅江;傅衣铭;;岩土流变本构模型的可辨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王伟;;岩土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年04期

10 孙强;胡秀宏;;岩土本构中应变软化与Weibull分布的思考[J];金属矿山;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丽;廖红建;韩剑;;软岩三维统一弹粘塑性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沅江;潘长良;王文星;曹平;;用Hopfield神经网络辨识岩土流变本构模型[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毛安雄;邹循华;倪先光;;经典弹塑性力学体系下的岩土双屈服面模型[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8年

4 孔亮;花丽坤;;基于颗粒物质力学与连续介质热力学的岩土本构模拟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海波;赵坚;李俊如;李廷芥;高建光;;花岗岩动态压缩力学特性的实验以及理论研究[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6 姚仰平;王乃东;;优于g(θ)的变换应力三维化方法[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高彦斌;朱合华;;土的宏观各向异性研究进展[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路德春;姚仰平;杜修力;龚秋明;张在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及其应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10 卢应发;陈高峰;李建林;;非饱和孔隙介质固结理论及分析[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李峰;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在兰举行[N];甘肃日报;2011年

2 上海浦高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宋昱亮;Drucker—Prager模型及其发展演化[N];建筑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又耳;西安理工大学众专家进行初测[N];陕西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波;岩土力学连续介质本构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2 金旭;非饱和原状土土—水特征曲线及本构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郑立宁;基于应变软化理论的顺层边坡失稳机理及局部破坏范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5 郭璇;率独立耗散岩土材料多变形机制的热力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6 秦理曼;基于能量耗散的土的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郭晓霞;热力学方法在土体本构模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高红;岩土材料屈服破坏准则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9 庞小朝;深圳原状全风化花岗岩的试验和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甄文战;岩土材料变形局部化问题理论及数值分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军;神经网络有限元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2 熊恩来;云南泥炭、泥炭质土的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3 方荣;温度周期变化作用下大理岩宏细观力学变形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柳伟;各向异性固结饱和软粘土动力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潘江鹏;砂粉混合土的临界细粒含量研究与本构模型[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升;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的损伤统计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陈辉;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及结构性本构模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丽;《土质土力学》网络CAI系统设计与实现[D];长安大学;2003年

9 刘志刚;土力学网络CAI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10 李国莹;细观非均质岩石材料的力学及变形性质数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99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99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