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深基坑施工动荷载诱发软土塑性应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武汉深基坑施工动荷载诱发软土塑性应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淤泥 淤泥质黏土 共振频率 剪切波速 放大效应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武汉市深基坑机械施工振动荷载诱发软土层过大地面沉降和塑性变形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施工过程中机械振动荷载和往复交通荷载引起的淤泥和淤泥质黏土地基长期沉降问题,考虑到软土的结构特性、触变性和小应变特征,采用室内三轴试验、共振柱试验,现场剪切波速测试、地脉动测试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综合分析软土在机械振动荷载和往复交通荷载条件下的沉降、变形机理。论文得出如下结论:高灵敏度淤泥和淤泥质黏土的不固结不排水剪切强度主要是黏聚强度,在振动荷载下,触变性增加;共振柱试验中,随着剪应变的增加,淤泥的共振频率f随之增大,动剪切模量G随之减小,阻尼比λ变化不明显;而淤泥质黏土的共振频率f和动剪切模量G随之减小,阻尼比?有增大的趋势;场地的剪切波速随地层的结构、强度和土层分布而变化;现场地脉动测试3个方向的共振频率均远小于共振柱测试的共振频率;最后,基于机械振动波在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中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提出修正现有软土塑性应变计算公式的建议。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关键词】: 淤泥 淤泥质黏土 共振频率 剪切波速 放大效应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2102) 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201226)
【分类号】:TU447;TU473.2
【正文快照】: 0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武汉市市政工程、地铁工程及工民建超大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老城区存有大量平房和多层建筑,多采用天然地基作为持力层,有些地基下卧软土层,如淤泥和淤泥质黏土等。软土地层对周边的交通往复荷载和深基坑施工机械振动荷───────*通讯作者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唐大雄;对我国统一土质分类的建议[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2 李西斌;贾献林;;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路基沉降有限元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周锡元,王广军,苏经宇;场地分类和平均反应谱[J];岩土工程学报;1984年05期
4 孙锐;袁晓铭;刘晓键;;动剪切模量比与剪切波速对地震动影响及等量关系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5 战吉艳;陈国兴;刘建达;;深软场地大地震远场地震动反应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6 冯晓腊;论深圳淤泥类软土微观结构对工程性质的影响[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年03期
7 李进军;黄茂松;王育德;;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累积塑性变形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6年01期
8 马淑芹;熊里军;王军;裴晓;卞真付;刘文兵;;用上海强震土层垂直观测系统研究软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J];中国地震;2007年03期
9 战吉艳;陈国兴;刘建达;李小军;;远场大地震作用下大尺度深软场地的非线性地震效应分析[J];岩土力学;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辉腾;李强;蔡宗文;危福泉;;厦门常规土动力特性的试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2 陈亮;章劲松;;地面运动强度参数的选择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及其现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3 陈庆;项宗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陈亮;章劲松;;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持时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及其现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5 周宏庚;马巍;沈小璞;;合肥市重要公共建筑震害预测与对策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任书林;;水泥土搅拌桩强度的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金向红;;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拦桩截渗墙施工质量的控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尹家来;;深层搅拌法在加固地基中的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葛颜慧;李术才;崔伟;李利平;张波;刘人太;;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基现场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10 杨坪;叶为民;张亚为;;列车动力荷载作用下路基土动力变形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汉云;张燎军;;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带横缝高拱坝的抗震性能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祁勇峰;崔建华;谢晓玲;;复杂结构进水塔抗震与稳定性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3 胥为捷;;软土地基桩基负摩阻力简化计算方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第七届港口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乔红威;吕震宙;;平稳随机激励下随机结构动力可靠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薛东杰;郜海莲;王广荣;易海洋;周宏伟;;CFG桩在料场软基处理中的数值仿真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程志宝;石志飞;;周期性结构的应用:一种新型隔震基础[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7 赵云;宋健;;大跨网架在行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8 张炳q;张建经;赵岑;司长亮;;地震作用下河谷高路堤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9 向先超;汪稔;朱长歧;;粉喷桩加固海滩区淤泥路基现场试验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清;董宏志;陈慧娥;迟洋;;水泥固化软土的微观结构特性[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付强;1000MW核电站离心式上充泵水力设计与结构可靠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柏松平;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文华;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土水分迁移及冻胀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朱前坤;串联隔震体系屈曲后屈曲及大变形力学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伟;地震动的山体地形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彭小波;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陈龙伟;土体弱化与地震动关联性理论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攸青言;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雪婷;中日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方法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冯亚亚;SMA半主动隔震支座的研制及其减震效果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贺钢锋;不对称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设计参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春光;分散筒结构性能及典型墙梁节点钢筋滑移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杨黎;饱和粉土路基的变形特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邹宝霞;立体库货架钢结构的有限元分析[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裕超;复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试验及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9 李旭光;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复合隔震摩擦承压比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10 韩亚强;装有粘弹性阻尼器混凝土框架结构消能减震的分析与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大雄;关于我国细粒土分类的探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2 周锡元,苏经宇;烈度、震中距和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反应谱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2期
3 谢礼立,章文波,李沙白;唐山响堂三维场地影响观测台阵[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4 李小军,彭青;不同类别场地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5 陈国兴,朱定华,何启智;GZZ-1型自振柱试验机研制与性能试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1期
6 孙静,袁晓铭,孙锐;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推荐值和规范值的合理性比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2期
7 梁建文;张炳政;巴振宁;;层状场地中透镜体对地震动影响的基本规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5期
8 彭艳菊;孟小红;吕悦军;谢卓娟;张力方;;我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5期
9 李春锋;张e,
本文编号:921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2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