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弯矩增大系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不同弯矩增大系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 弯矩增大系数 增量动力分析 易损性
【摘要】:设计3个不同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考虑结构材料、荷载及地震动参数的随机性,分别对其进行随机增量动力分析(IDA),以地震峰值加速度(a pg)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结构的顶点最大位移角θmax作为结构的反应参数,得到各结构模型的IDA曲线。在IDA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结构模型进行地震需求概率分析,通过定义4个抗震性能水平,对各模型进行随机pushover分析,确定各性能水平的限值,分别对各结构模型进行易损性分析,得出各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对结构的易损性有一定的影响,其取值越大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倒塌的概率越小;在一定的范围内(0.2g≤a pg≤1.0g),当结构的塑性程度发展越大时,提高弯矩增大系数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贡献越明显;建议规范修订时可适当增加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 弯矩增大系数 增量动力分析 易损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218)
【分类号】:TU375.4
【正文快照】: 0引言当前,国内外主要建筑抗震规范已陆续引入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以下简称10版规范)中,明确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其主要思想是:当结构在其设计基准期内遭遇不同水平地震作用时,能够有效控制建筑物的破坏状态,使建筑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西林,章红梅;对《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的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4期
2 蒋欢军;吕西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关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3 叶列平;;基于性能/位移的能力-需求曲线设计方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3期
4 罗文斌,钱稼茹;RC框架弹塑性位移的解构规则与构件的目标侧移角[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5 李磊;郑山锁;李谦;;基于IDA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蒋欢军;郑建波;张桦;;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研究进展[J];工业建筑;2008年07期
7 欧进萍,段宇博,,刘会仪;结构随机地震作用及其统计参数[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8 小谷俊介,叶列平;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J];建筑结构;2000年06期
9 田颖,钱稼茹,刘凤阁;在用RC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评估[J];建筑结构;2001年07期
10 叶列平;体系能力设计法与基于性态/位移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俊,刘铮,刘永芳;工程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2 沈章春;王全凤;;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实用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3 杨国忠;杜文风;;基于性能的空间网壳结构设计理论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4 刘鹏飞;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基于性能的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基本框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5 黄诗贤;叶献国;;巨型框架结构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法的抗震性能评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6 李振宝;刘春阳;马华;;45°方向地震作用下RC空间梁柱节点破坏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卞建宾;张黎明;田志昌;梁艳晨;;振动控制应用于抗震设计[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欧进萍,段宇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可靠度分析与优化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1期
9 李应斌,刘伯权,史庆轩;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与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10 程斌,薛伟辰;基于性能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瑞海;马玉宏;;基于性能的隔震结构初始造价评估模型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肖明葵;程印;许欢欢;;以滞洄耗能为指标考虑反应持时的地面运动分类[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3 孙鹏;秦桂娟;贾连光;;侧向加载模式对钢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的影响[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方;钱永久;唐继舜;;基于性能的既有桥梁结构检测评估与再设计[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欧进萍;段宇博;;高层建筑结构的可靠度分析与优化设计[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6 杨志利;隋杰英;公衍文;;整浇楼板板筋参与梁端负弯矩承载力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7 吕伟荣;谭磊;王猛;刘锡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平划分标准[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8 潘毅;赵世春;杨成;林拥军;代杰;;Pushover方法在既有结构安全性鉴定中的应用[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9 肖明葵;王肖巍;边江;;抗震框架结构位移和滞回耗能响应随结构损伤的变化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10 张黎明;王乐斌;田志昌;卞建斌;;抗震加固设计的内力控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金华;既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改造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劳晓春;RC矩形截面剪力墙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标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万海涛;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抗震性能试验及其基于变形性能的参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吴小勇;钢筋钢丝网砂浆加固混凝土柱的轴压、偏压及抗震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6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张明;竖向荷载对高层建筑结构侧向变形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杨大彬;基于性能的纵边落地支承单层柱面网壳抗震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10 张品乐;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损伤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立超;Pushover分析方法在框架结构分析中的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王毅;地震工程中的等效线性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柱;百层港大水位差干散货码头装卸工艺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邹永旺;基于概率Pushover的桥梁结构抗震可靠性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亮;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施工期船撞风险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杜志强;基于性能的RC框架结构抗震加固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7 孙毅;带加强层钢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靳鑫;基于地震动参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易损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秀娟;既有框架结构中增设剪力墙电梯井的受力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宋彦波;火力发电厂主框架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定松;吕西林;蒋欢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2 慕光波;王连广;;钢骨高强混凝土受弯构件非线性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高小旺,鲍霭斌;地震作用的概率模型及其统计参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4 赵成刚,尹之潜;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的组合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年03期
5 欧进萍,刘会仪;基于随机地震动模型的结构随机地震反应谱及其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1期
6 卓卫东,范立础;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7 侯钢领,何政,吴斌,欧进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屈服位移Chopra能力谱损伤分析与性能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3期
8 翟长海,公茂盛,张茂花,谢礼立,张敏政;工程结构等延性地震抗力谱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1期
9 吕西林,周定松;考虑场地类别与设计分组的延性需求谱和弹塑性位移反应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1期
10 吴波,熊焱;一种直接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玉荣;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框架结构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门进杰;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明刚;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地震易损性、危险性及风险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欢军;李培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最大地震位移形状曲线[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高晓鹏;杜宏彪;管民生;郑昊;蔡龙;;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影响因素的探讨与分析[J];茂名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吕西林;李森;URUKAP Tonny Hareash;;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抗震措施的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1年S1期
4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12期
5 阎红霞;杨庆山;李吉涛;;现浇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形式的影响[J];振动与冲击;2011年07期
6 张广华,张智宇,杨溢,庙延钢;昆明市南窑火毁建筑物的控制爆破拆除[J];工程爆破;2000年04期
7 焦双健,冯启民,付长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破坏的计算机模拟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2期
8 邱玉深;抗震设防地区怎样选用框架结构所用钢筋[J];建筑工人;2003年11期
9 孙秀云;蒋星卫;;框架结构节点施工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和保证质量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年05期
10 沈朝虎;电厂通信楼控制爆破拆除[J];爆破;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兴文;谢俊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实用抗震设计方法[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黄奕辉;欧阳煜;;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3 高文乐;毕卫国;陈士海;张金泉;;复杂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的控制爆破拆除[A];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承;顾祥林;陈建兵;;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拆除爆破计算机仿真及存在的问题[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5 易伟建;张颖;;基于结构优化的“强柱弱梁”弯矩增大系数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吕大刚;于晓辉;王光远;;单地震动记录随机增量动力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7 陆新征;李易;叶列平;马一飞;梁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的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8 杨成;潘毅;赵世春;李彤梅;李英民;;烈度指标函数对IDA曲线离散性的影响[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9 王命平;孙芳;刘伟;王瑞萍;;筒仓支承柱考虑地基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命平;孙芳;刘伟;王瑞萍;;筒仓支承柱考虑地基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凌学敏;新型墙材且用且说[N];中国化工报;2000年
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教授 郑曙e
本文编号:924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2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