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形铅黏弹性阻尼器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扇形铅黏弹性阻尼器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扇形铅黏弹性阻尼器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分析 滞回性能 疲劳性能
【摘要】:试验设计并制作了2组4个几何尺寸及构造相同但橡胶剪切模量不同的扇形铅黏弹性阻尼器,对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阻尼器的滞回性能、骨架曲线与恢复力模型、疲劳性能及大变形能力,分析不同应变幅值、不同加载频率、不同橡胶剪切模量对其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对阻尼器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阻尼器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和大变形能力;阻尼器的橡胶材料剪切模量和试验加载幅值对其性能参数有一定的影响;试验加载频率对其性能参数影响较小;阻尼器恢复力模型可采用双线性模型来描述;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该阻尼器有限元模拟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扇形铅黏弹性阻尼器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分析 滞回性能 疲劳性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128)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09B090300351) 广州市高校“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科研项目(10A026S)
【分类号】:TU352.12;TU317
【正文快照】: 0引言耗能减震技术因其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构造简单、适用范围广、维护方便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研发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耗能减震装置(阻尼器)[1-8],并在许多新建及加固工程中得到应用[9],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献[10-11]针对耗能减震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云,徐赵东,邓雪松;铅粘弹性阻尼器的计算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1期
2 周云,邓雪松,徐赵东;铅粘弹性阻尼器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3 刘冰,周云,邓雪松,徐赵东;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的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4 周云,刘季;新型耗能(阻尼)减震器的开发与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1期
5 周云,邓雪松,阴毅,吴仕元,庄中华;复合型铅粘弹性阻尼器的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1期
6 周云;邓雪松;汤统壁;吴从晓;聂一恒;丁鲲;;中国(大陆)耗能减震技术理论研究、应用的回顾与前瞻[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6期
7 徐昕;周云;吴从晓;;扇形铅粘弹性阻尼器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8 周云,徐赵东,邓雪松,李良;组合式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的性能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2期
9 周云;徐昕;邹征敏;吴从晓;邓雪松;;扇形铅粘弹性阻尼器的设计及数值仿真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超;盛宏玉;;消能支撑框架减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尹鹏;;Wind-induced vibration control of long-span power transmission tower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9年02期
3 周云,邓雪松,黄文虎;装有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结构的减震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4期
4 周云,周云,邓雪松,刘季;钢屈服-摩擦复合耗能器的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5 周云,徐彤,俞公骅,李希平;耗能减震技术研究及应用的新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6 孙峰,周云,俞公骅,李希平;加劲圆环耗能器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3期
7 周云,邓雪松,徐赵东;铅粘弹性阻尼器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8 刘冰,周云,邓雪松,徐赵东;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的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9 李玉顺,大井谦一,沈世钊;极低屈服点软钢阻尼器恢复力模型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10 周云;任凤鸣;范华冰;张季超;;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吴从晓;邓雪松;;铅粘弹性阻尼器的开发、研究与应用[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2 郭道远;裴星洙;;同时设置金属和粘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减震效果初探[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3 李鹏程;张季超;许勇;;广东科学中心E区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4 李玉顺;刘瑞;刘晚成;;极低屈服点软钢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及减震效果试验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尹鹏;李黎;梁政平;;粘弹铅芯阻尼器控制下输电塔风振反应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周云;吴从晓;;灾后建筑加固耗能减震技术与方法[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7 卢智成;曹万林;黄选明;;新型灌铅钢管束复合耗能器的试验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刘海卿;郭忠武;;形状记忆合金自复位混合阻尼器的研制及机理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张夫;孙娜;刘婺;姚国树;;新型自复位混合阻尼器的设计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安立刚;王强;姜杰;;金属耗能器的研究进展综述[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5)[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姚菲;新型复合隔震体系的试验、模拟及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3 徐赵东;(铅)粘弹性阻尼结构的试验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4 周建中;基于模糊—神经元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文明;干摩擦抗振系统性能及控制方法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6 冯雪梅;磁流阻尼可控理论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陆建辉;随机波浪载荷激励下海洋平台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朱文正;公路桥梁减、抗震防落梁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9 金峤;结构振动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赵东;组合抗振海洋平台振动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立刚;新型钢板耗能器及其在结构中的耗能减震数值计算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2 孙聪;榫减震系统的研究及其在大跨度连续梁桥上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滕晓飞;多维地震下平立面不规则金属耗能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丁艳维;设置VED-KBF的不规则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彭著;基于能量的耗能减震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陈卓;矮塔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及减隔震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凌宏华;新型阻尼器的工作机理及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徐晓东;桥梁粘滞阻尼器设计及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江力;大底盘双塔楼连体高层建筑的耗能减震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10 邓文艳;基于智能控制算法的压电摩擦阻尼器抗震性能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保东,朱f^;一种适用于较宽环境温度的粘弹性阻尼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彭凌云;闫维明;;消能装置在相邻结构减震控制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欧进萍,吴斌;摩擦型与软钢屈服型耗能器的性能与减振效果的试验比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3期
4 欧进萍,李洪泉,邱法维,吴波;采用耗能减震装置修复震后有损伤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1期
5 周云,邓雪松,黄文虎;装有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结构的减震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4期
6 周云,周云,邓雪松,刘季;钢屈服-摩擦复合耗能器的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7 欧进萍,关新春;土木工程智能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发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8 周云,徐彤,俞公骅,李希平;耗能减震技术研究及应用的新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9 孙峰,周云,俞公骅,李希平;加劲圆环耗能器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3期
10 欧进萍,丁建华;油缸间隙式粘滞阻尼器理论与性能试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智斌;粘滞消能减震技术在结构抗震加固中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1年
2 彭凌云;向心式摩擦阻尼器的理论分析及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3 张同忠;粘滞阻尼器和铅阻尼器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宏;高晋栋;郭昊;;钢筋混凝土深梁滞回性能有限元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S1期
2 林大鹏;李永涛;;T型焊接方钢管节点在轴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滞回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7期
3 蒋孝伟;张睿娟;;SRC-RC转换柱恢复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4 郑宏;胡立黎;赵冉;蒋晓燕;;组合深梁填充钢框架滞回性能试验[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年05期
5 刘义;赵鸿铁;薛建阳;陈宗平;;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恢复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6 王秀芬;王铁成;;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05期
7 戎贤;李金钢;樊少飞;;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加固后的滞回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黄勇;杨想红;刘静;;组合空腹板架结构中方形钢管剪力键拟静力试验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贺细坤;吴健花;;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分析[J];广东建材;2006年07期
10 陈爱国;张海军;杨庆山;;梁柱盖板连接的滞回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中平;霍立兴;王东坡;张玉凤;;等离子喷涂法改善焊接结构疲劳性能[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5年
2 完海鹰;李娟;;半刚性钢框架的拟静力分析[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朱健;龙莉萍;;平面KT型圆管相贯节点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甘明;李楚舒;;杂交空间结构程序(HSA)开发[A];第八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5 蒋红斐;常新生;;有限单元法中三角网的自动划分[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6 吴子燕;石志民;;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板冲切强度计算及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7 白冰;李遇春;;减荷条件下上埋式圆形结构物周边土压力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8 武振宇;谭慧光;;不等宽T型方管节点塑性铰线分析模型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8年
9 张美超;肖进;黄文华;李义凯;钟世镇;;腰椎小关节接触模型的有限元分析[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10 俞程亮;赵洪伦;;复合材料三明治夹层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逸奇;渤船重工成功研发船舶有限元分析计算软件[N];中国船舶报;2009年
2 晨钟;攀钢采用有限元分析钢轨精轧工艺[N];世界金属导报;2003年
3 孟晶;CAD/CAE技术亟须走出象牙塔[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高丽华;一本万利的投资[N];计算机世界;2005年
5 柯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北石厂自主创新能力[N];科技日报;2006年
6 郭廷杰;高强度钢应力比对疲劳性能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7 迪声;新船重工修炼有限元分析能力[N];中国船舶报;2005年
8 高文;技术与应用齐步走[N];计算机世界;2006年
9 刘友存;日本轧钢技术发展概况与展望[N];中国冶金报;2007年
10 安世亚太 许明财;ANSYS薄壁结构模型处理技术[N];中国航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蓉;加固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毕见强;2A12铝块体超细晶材料的制备、模拟及细化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刘天丰;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分析及改进中的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庆雷;动力化髋关节外固定器的研制及其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5 徐海良;单泵与储料罐组合的深海采矿软管输送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刘少源;高速公路汽车与护栏碰撞的动力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1994年
7 徐志科;行波型超声波电机的模型仿真与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赵学涛;纵弯复合振动模态球型超声电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周玉锋;反应烧结碳化硅基底致密层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王来;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立国;轻型钢框架端板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2 李金钢;加固后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滞回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陈远峰;考虑施工缝影响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4 岳健广;H型钢空间钢桁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兵;附加填板钢梁端板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6 李峰华;轴向力作用下Y型CR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史丙成;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滞回性能理论与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8 张永生;半刚性节点的实验研究与滞回模型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9 丁磊;开洞开缝钢板剪力墙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朱赢;钢结构外套管式节点试验研究与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64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64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