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M—有机硅改性水泥土的抗渗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PAM—有机硅改性水泥土的抗渗特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水泥土在市政道路、水利及护坡等防渗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且工程量巨大。在这些工程中使用水泥土一方面是因为水泥土属于半刚性材料,其本身具有刚性防渗材料(如防渗混凝土)强度较高的优点,同时又具有柔性防渗材料(如高分子防渗材料)可以发生较大变形的优点,另一方面水泥土施工成本低,施工方便。使用水泥土能极大地节约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极其可观,所以研究水泥土的抗渗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我们在这些防渗工程中使用成本较低的水泥土来代替原来昂贵的刚性或者柔性防水材料,首要考察的指标就是水泥土的抗渗性能怎么样,能否达到工程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要求,能有什么办法使水泥土的抗渗性能满足要求,所以改善水泥土的抗渗性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对水泥土抗渗方面的研究一般采用模仿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的抗渗原理,添加一些单纯的化学外加剂如硫铝酸钙或添加一些物质填充水泥土颗粒间微小孔隙的办法来改善水泥土的抗渗性能。我们可以通过往水泥土中添加高分子聚合物和偶联剂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来同时改善水泥土的抗渗性能。比较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具有良好的絮凝性和保水性,能填充水泥土颗粒间的微小孔隙,并调节水泥土内部的水分含量,保证水泥土内部结构不会因外界湿度条件的变化而轻易发生破坏;常用的偶联剂有机硅能与水泥基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网状交联结构,并在水泥土内部形成一层几个纳米厚的憎水膜,能有效的阻止外部水进入材料内部,从而提高水泥土的抗渗性能。本文的试验通过向水泥土中掺入一定量的聚丙烯酰胺和有机硅来改善其抗渗性能,采用水泥掺量为13%,水灰比为1.5,通过试验来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其抗渗性能,通过得出的试验数据,利用Excel、Matlab等软件分析比较得出外加剂为聚丙烯酰胺、有机硅还是复合较优,并且较优的外加剂掺量为多少,并对最优外加剂种类及最优掺量的水泥土进行电镜扫描(SEM)试验,分析其内部结构变化。最后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较优外加剂和最优掺量组合的28d龄期下水泥土渗透系数作为考察指标得出预测数据,通过与实测值相比较,得出模型是否满足工程精度要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试验测得了添加不同掺量的聚丙烯酰胺(0%、1%、3%和5%)、不同掺量的有机硅(0%、1%、3%和5%)以及同时掺两种外加剂的水泥土在不同龄期(3d、7d、14d、28d)下的渗透系数,并对水泥土渗透系数进行了不同龄期下的极差分析、方差分析,认为水泥土中掺入适量的有机硅和聚丙烯酰胺能有效的改善水泥土的抗渗性能,并且添加两种外加剂的水泥土其抗渗性能好于只添加其中一种外加剂的水泥土,当龄期为3d、7d、14d时聚丙烯酰胺对水泥土抗渗性能的影响大于有机硅对水泥土抗渗性能的影响,当龄期为28d时,有机硅对水泥土抗渗性能的影响大于聚丙烯酰胺对水泥土抗渗性能的影响;(2)结合Matlab、Excel等软件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掺聚丙烯酰胺、掺有机硅、同时掺聚丙烯酰胺和有机硅三种情况下的回归分析,并采取固定聚丙烯酰胺掺量,分析不同有机硅掺量对水泥土抗渗性能的影响,得出:当聚丙烯酰胺掺量为0%时,对应的最优有机硅掺量为1%,当聚丙烯酰胺掺量为1%时,对应的最优有机硅掺量为5%,当聚丙烯酰胺掺量为3%时,对应的最优有机硅掺量为3%,当聚丙烯酰胺掺量为5%时,对应的最优有机硅掺量为5%;(3)对比选出的4组最优掺量,并考虑到经济性,认为最好的水泥土外加剂掺量为:聚丙烯酰胺掺量为1%时,有机硅掺量为5%时和聚丙烯酰胺掺量为3%时候,有机硅掺量为3%时两种组合,对上述两种最优的组合进行3d、7d、14d、28时的电镜扫描试验,分析其内部结构变化。(4)用灰色系统理论GM(1,3)模型对上述最优的两组试件28d的试验原始数据进行了模拟,得出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的误差范围在工程应用的范围之内,并利用模型对剩余的一部分数据进行预测并与实测值相比较,其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为抗渗性能的预测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方法。综上所述,在水泥土中掺入聚丙烯酰胺和有机硅能有效的改善其抗渗性能,且龄期和两种外加剂的掺量都能影响水泥土的抗渗性能,通过试验,在考虑经济性和合理性的情况下确定出了两组最优掺量,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GM(1,3)模型对这两组最优掺量的28d试验原始数据进行模拟,其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可以作为实际工程中的预测模型。
【关键词】:水泥土 聚丙烯酰胺 有机硅 抗渗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3 水泥土应用情况15-16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6-17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6-17
- 1.4.2 技术路线17
- 1.5 本章小结17-19
- 第2章 水泥土的渗透及改性19-26
- 2.1 渗透理论19-21
- 2.1.1 土的渗透性19
- 2.1.2 达西定律19-20
- 2.1.3 渗透系数的测定20-21
- 2.1.4 土渗透性的影响因素21
- 2.2 水泥土中水泥和外加剂作用过程21-25
- 2.2.1 水泥水化过程21-23
- 2.2.2 有机硅和水泥土作用过程23-24
- 2.2.3 聚丙烯酰胺和水泥土作用过程24-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水泥土渗透试验26-35
- 3.1 抗渗性水泥土原材料的组成26-27
- 3.1.1 水泥26
- 3.1.2 粘土26
- 3.1.3 聚丙烯酰胺和有机硅26-27
- 3.2 试验目的与方案27-28
- 3.2.1 试验目的27
- 3.2.2 试验方案27-28
- 3.3 试验仪器设备28-29
- 3.4 试验步骤29-34
- 3.4.1 确定粘土的天然含水率29
- 3.4.2 粘土的风干与研磨29
- 3.4.3 确定粘土的风干含水率29
- 3.4.4 确定配合比29-31
- 3.4.5 试件的制作、养护及封样31-33
- 3.4.6 水泥土渗透试验33
- 3.4.7 渗透试验注意事项33-34
- 3.5 本章小结34-35
- 第4章 水泥土渗透试验结果与SEM分析35-71
- 4.1 渗透试验结果极差和方差分析及回归模型35-54
- 4.1.1 3d渗透试验结果分析35-39
- 4.1.2 7d渗透试验结果分析39-44
- 4.1.3 14d渗透试验结果分析44-49
- 4.1.4 28d渗透试验结果分析49-54
- 4.2 渗透系数与聚丙烯酰胺和有机硅掺量的回归模型54-65
- 4.2.1 渗透系数与有机硅掺量的回归模型54-58
- 4.2.2 渗透系数与聚丙烯酰胺掺量的回归模型58-62
- 4.2.3 外加剂组合及掺量的优选62-65
- 4.3 SEM结果及分析65-70
- 4.4 本章小结70-71
- 第5章 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及对水泥土抗渗性的预测71-82
- 5.1 灰色系统理论71-74
- 5.1.1 基本概念71-72
- 5.1.2 基本原理72-73
- 5.1.3 主要内容73
- 5.1.4 水泥土抗渗性能的灰色系统特征73-74
- 5.2 GM模型的建立74-77
- 5.2.1 建立GM(1,1)模型74-75
- 5.2.2 检验GM(1,1)模型75-76
- 5.2.3 GM(1,1)模型的适用范围76
- 5.2.4 建立GM(1,N)模型的步骤76-77
- 5.3 GM(1,3)模型在水泥土抗渗性中的应用77-80
- 5.3.1 建立GM(1,3)模型77-79
- 5.3.2 GM(1,3)模型对水泥土渗透系数的预测及误差分析79-80
- 5.4 本章小结80-82
- 结论与建议82-84
- 致谢84-85
- 参考文献85-8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洪福;;铅尘对肺泡巨噬细胞PAM的影响 Ⅱ.PbO对AM吞噬功能和Fc受体的影响[J];科技通报;1985年02期
2 王党生,谭晓军,马玉祥,李涛;高聚物分子量测定实验中PAM稳定性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年06期
3 张圣治;PAM全絮凝堵漏简介[J];探矿工程;1981年03期
4 邓时哲,程国强;在造浆地层中使用PAM泥浆遇到的一些问题[J];探矿工程;1984年02期
5 扬庆云;PAM—粘土—地勘水泥交联堵漏的应用[J];探矿工程;1985年03期
6 冯秀娟;朱易春;蔡娇洁;;金属废渣吸附剂与PAM复合处理染料废水的应用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李兆敏,,张德斌;PAM水溶液浓度对圆管紊流速度剖面的影响[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6期
8 陈蕴;抑制脉冲载波 提高PAM解调质量[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福春;孙洪伟;乔铁军;齐玉玲;;臭氧预氧化与PAM联用技术的除浊初探[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柯爱茹;欧阳娜;肖春妹;林松柏;;PAM/膨润土的季胺化改性及吸附染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3 鞠耐霜;;我国聚丙烯酰胺(PAM)的现状与发展[A];'2006中国造纸化学品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水;PAM空调演绎技术亮点[N];中国电子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萧萧;PAM与苔藓对闽北锥栗园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2 丁修;基于PAM—有机硅改性水泥土的抗渗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金雄;膨润土/PAM协同处理电镀废水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曹康丽;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PAM微球及SiO_2/PAM核/壳复合微球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李凌春;聚丙烯酰胺(PAM)的共聚合成及表征应用[D];重庆大学;2008年
6 冯成义;PAM改性硅藻土处理钛白废水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梅香;水厂干泥助凝提高PAM混凝去除典型重金属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卢鹉;蒙脱土改性聚丙烯酰胺(PAM)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徐先宾;适于煤层气锆冻胶压裂液的PAM合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10 张兆福;施用聚丙烯酰胺(PAM)防治花岗岩崩岗崩积体侵蚀的适用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76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7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