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氧化法去除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05:17

  本文关键词:氧化法去除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NaClO 氯胺T H_2O_2 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 亚硝酸盐氮 紫外


【摘要】:目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氮源污染在我国很严重,亚硝酸盐问题在饮用水行业中己然成为一个较被人们关注的话题。我国关于生活饮用水中亚硝酸盐指标限值在最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首次作出了规定,但仅仅只作为参考指标。所以对生活饮用水中亚硝酸盐氮含量作出研究依然有必要,以此保证居民生活饮用水健康安全。本文主要是研究饮用水中亚硝酸盐超标问题,由于目前国内有部分供水厂中亚硝酸盐氮浓度已远远超过相关参考指标,故需对供水厂中亚硝酸盐来源进行分析,并通过试验寻找最佳方案来解决亚硝酸盐超标问题。本文主要是利用氧化剂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试验发现通入用空气制造的臭氧不但不会使模拟水样中的亚硝酸盐氮含量减少,反而还会增加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含量。其原因是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经高压放电后氮气转化为氮的氧化物通入水体后会形成亚硝酸,从而使得水体中亚硝酸盐氮含量增加,而通入用氧气制造的臭氧会使模拟水样中亚硝酸盐氮浓度降低。本实验研究常见氧化剂次氯酸钠、过氧化氢、氯胺T、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臭氧(氧气)以及不同波长光源的紫外光与过氧化氢和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联合使用对去除亚硝酸盐氮的效果,得知了针对模拟水样以上部分氧化剂与亚硝酸盐氮的最佳电子摩尔比例,其次氯酸钠、氯胺T、UV254/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以及UV254/过氧化氢与亚硝酸盐氮的最佳电子摩尔比分别为1:1、3:1、5:1及5:1,其中臭氧(氧气)以20ml/min流量通入1L模拟水样,其最佳通入浓度为50m L/L。各种氧化剂去除亚硝酸盐氮效果:次氯酸钠氯胺TUV254/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UV254/过氧化氢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过氧化氢,同时也研究了在最佳投加比下水样p H、温度及氧化反应时间对去除亚硝酸盐氮的影响。试验得知,水样p H值对UV254/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除去亚硝酸盐氮的影响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氧化反应时间却对其去除率影响较大,随着氧化反应时间的增加,其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逐渐增高。水样p H值对次氯酸钠除去亚硝酸盐氮的影响较大,p H值越小,去除率越大,当水样p H值为5.5和7.0时,氧化反应时间对其去除率几乎没有影响,然而当水样p H值为8.0时,氧化反应时间对其去除率有较大影响,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其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逐渐增大。水样温度对次氯酸钠除去亚硝酸盐氮具有较大的影响,其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先升高后下降。通过实验得知,各种氧化剂除去亚硝酸盐氮随着氧化剂的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次氯酸钠在酸性环境、水温为20℃条件下,其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较好且其氧化接触时间也较短,一般以2min为宜。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和过氧化氢在UV254光源照射下去除效果明显转好,其去除率分别高达98.2%和97.27%,但溶液反应时间较长,一般以50min为宜,然而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和过氧化氢在UV308和UV365光源照射下去除效果并没有得到大的提高,甚至是过氧化氢在UV308和UV365光源照射下其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会有所下降,这是由于水体蒸发所致。本实验也研究了UV254/PMS氧化亚硝酸盐氮的动力学反应过程,通过尝试法发现其动力学反应方程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并且其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7,线性相关性较好。
【关键词】:NaClO 氯胺T H_2O_2 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 亚硝酸盐氮 紫外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9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亚硝酸盐的性质12
  • 1.2 课题背景和意义12-13
  • 1.3 相关课题研究近况13-19
  • 1.3.1 亚硝酸盐的来源及三氮迁移转化13-17
  • 1.3.2 亚硝酸盐的危害及机制17-18
  • 1.3.3 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标准18-19
  • 1.4 研究目的19-20
  • 1.5 研究内容20-21
  • 第二章 实验试剂及方法21-25
  • 2.1 实验设备和材料21-22
  • 2.1.1 实验设备21
  • 2.1.2 实验试剂21-22
  • 2.1.3 实验水样及所需试剂配制22
  • 2.2 实验方法22-23
  • 2.2.1 水体中亚硝酸盐氮测定22-23
  • 2.3 亚硝酸盐氮标准曲线23-25
  • 第三章 亚硝酸盐氮的氧化去除25-41
  • 3.1 常用的水处理氧化剂25-28
  • 3.1.1 次氯酸钠25-26
  • 3.1.2 氯胺T26
  • 3.1.3 过氧化氢26-27
  • 3.1.4 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27-28
  • 3.2 实验内容28-29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29-40
  • 3.3.1 各种氧化剂氧化除去亚硝酸盐氮29-32
  • 3.3.2 UV_(254)光源的影响32-34
  • 3.3.3 不同光源强度的影响34-36
  • 3.3.4 pH对除去亚硝酸盐氮的影响36-37
  • 3.3.5 温度对除去亚硝酸盐氮的影响37-39
  • 3.3.6 氧化亚硝酸盐氮动力学研究39-40
  • 3.4 本章结论40-41
  • 第四章 臭氧氧化去除亚硝酸盐41-46
  • 4.1 臭氧41
  • 4.2 实验内容41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41-44
  • 4.3.1 臭氧(空气)氧化亚硝酸盐41-42
  • 4.3.2 臭氧(空气)氧化后亚硝酸盐氮含量变化42-43
  • 4.3.3 臭氧(纯氧)氧化亚硝酸盐43-44
  • 4.4 本章结论44-46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46-48
  • 5.1 结论46-47
  • 5.2 建议47-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53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时;;试论亚硝酸盐氮显色剂的保存[J];硅谷;2008年13期

2 张新华;黄承武;;给水管中产生亚硝酸盐的研究[J];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1984年05期

3 谢卓佳,罗宗铭;饮用水中亚硝酸盐氮含量及其变化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4 王瑞风,刘元英,刘素兰;α─萘胺比色法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的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1996年01期

5 夏红卫;何敬华;;净水过程中亚硝酸盐氮增高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J];供水技术;2007年02期

6 史安怀;a—萘胺比色法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2年03期

7 袁丽华;王碧英;赖世喜;高宏;;黄河干流水样三氮测定保存方法的探讨[J];水资源保护;1989年02期

8 赵萍;陈金辉;肖靖泽;;在线镉柱还原-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氮[J];生命科学仪器;2007年06期

9 殷飞,吴艳;番红T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亚硝酸盐氮的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娄明华;孙晓斌;;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的不确定度评定[J];能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尹艳娥;沈新强;晁敏;;反硝化技术对养殖池塘修复的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尹艳娥;沈新强;全为民;;养殖池塘底泥反硝化菌修复的室内比较实验[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娄明华;;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的不确定度评定[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4 陈韬;;间隔流动分析法测定水中的亚硝酸盐氮[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5 尹艳娥;沈新强;晁敏;;反硝化技术对养殖池塘修复的研究[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王广军;谢骏;余德光;杜旭彤;胡朝颖;唐丽花;;养殖池塘污染物生态调控室内比较实验[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通讯员 朱文平 孙磊;牛腰村解决饮水难题[N];临汾日报;2007年

2 朱文平邋孙磊;牛腰村:喝上自来水破解百年愁[N];山西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空间尿液废水处理重组菌株的构建及优化[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艾小凡;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中二次污染防治的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凌先俊;氧化法去除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实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4 李杰;吡啶缺氧降解动力学与过程控制因素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吴金苗;水环境中亚硝酸盐氮、氨氮及铁(Ⅲ)自动分析方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赵倩;1997~2007年上海市青浦区水体氮素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7 李旭辉;电极生物法强化A/O工艺反硝化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兰月来;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水体COD和DIN[D];广西工学院;2012年

9 王海霞;景观河流水质变化的研究与控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俞盈;广州城市水体氮污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987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87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1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