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墙刚度对框架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摇摆墙刚度对框架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框架—摇摆墙结构 摇摆墙刚度 静力非线性分析 抗震性能
【摘要】:为研究摇摆墙刚度对框架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对1个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附加不同刚度的摇摆墙结构进行了静力非线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摇摆墙刚度的增大可以逐渐改善框架的抗震性能,使框架变形更加均匀,层间位移角更趋于一致。但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其值进一步增大时结构的抗震性能趋于稳定。对于本文的结构模型摇摆墙与框架的刚度比小于1.27%时,对框架的破坏机制影响很小。摇摆墙的刚度比大于2.48%时,开始改变框架的破坏机制,逐渐从层破坏机制变为整体破坏机制。摇摆墙的刚度比大于6.81%时,结构具有稳定的整体破坏机制。
【作者单位】: 河北工程大学;
【关键词】: 框架—摇摆墙结构 摇摆墙刚度 静力非线性分析 抗震性能
【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13275401D)
【分类号】:TU352.11;TU375.4
【正文快照】: 引言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易发生塑性铰集中出现在底层柱端而导致层屈服机制破坏现象,在历次地震中屡见不鲜。由于出现这种破坏后会使框架急速失去承载能力,所以各国规范均有关于“强柱弱梁”的规定,但由于框架结构自身的受力特性和实际工程的复杂性,以及楼板对结构性能的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树标;郭恩平;贾剑辉;;设置少量剪力墙的多层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研究[J];煤炭工程;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淑兰;姜昆;;框支剪力墙中框支梁对多遇地震反应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2 吉柏锋;杨临泉;;高层建筑不同平面结构形式的风效应影响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3 蔡龙;杜宏彪;金仁和;;水平地震作用下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1期
4 郭猛;姚谦峰;袁泉;;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剪力分担率计算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2期
5 王斌;;剪力墙住宅设计阶段成本的控制方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韩文博;;建筑结构粘弹性阻尼耗能研究[J];广东建材;2010年07期
7 蔡龙;杜宏彪;金仁和;;墙梁共同作用对转换梁受力性能及其截面配筋的影响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1年08期
8 侯高峰;;MIDAS/GEN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2008年01期
9 李亚娥;徐利华;;钢管混凝土排柱剪力墙的框—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胡淑兰;;框支剪力墙中框支梁的多遇地震反应分析[J];广西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斯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地震层剪力分配[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杰;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简化动力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朝;箱形桥梁结构的半解析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裴世聪;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及影响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宋玉鑫;框架—剪力墙结构现浇板裂缝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程晓红;斜腹杆桁架加强层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彭星;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协同工作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蔡红奎;超高层建筑扇形曲边筒中筒结构体系的建模与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威威;曲边筒体结构体系的半解析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滢;超高层圆形筒壳结构体系的建模与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照林;高配筋率边缘约束构件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忠;董昆;彭勃;;从实际震害重新认识“强柱弱梁”[J];建筑结构;2010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心;;转换层位置改变对缀板式转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2 陈伏立,卓卫东;已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方法[J];福建建筑;2001年S1期
3 谭玮;;L形平面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探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7年06期
4 黄明波;朱旭东;赵广叶;;证大喜玛拉雅酒店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2期
5 何巡军;;高层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研究现状[J];四川建材;2013年01期
6 丁柏峰;;关于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措施的分析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7 赵广军;;某标志塔结构抗震性能仿真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9期
8 刘沛;董佩伟;赵昕;;施工过程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J];建筑结构;2013年S1期
9 高公略,曹永;框剪结构抗震性能的改善[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10 常业军,刘学应,张富有,程文p<;影响框架填充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几点探讨[J];特种结构;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军;贾明明;;能力谱法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定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沛;董佩伟;赵昕;;施工过程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黄慎江;王凤云;;基于可靠度的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与应用[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张琳;李晶;张德龙;程华群;;带转换层超高层住宅结构抗震性能设计[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唐岱新;朱本全;王凤来;安成虎;张前国;李庆刚;薛宏伟;;底层大开间框剪组合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伍云天;代崇民;;超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评价体系与方法[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汪训流;陆新征;叶列平;;预应力筋粘结形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何和萍;;拱式转换层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9 顾云磊;钱江;;复杂连体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计算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10 闵珍;孙伟民;郭樟根;綦佳杰;;钢筋混凝土-砌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刘劲松;带高位大跨转换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检保;SRC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非线性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鹤;基于非线性静力方法的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徐焘;关于梁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任江;震后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西华大学;2012年
4 侯维;巨型框—筒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唐格林;掉层结构上接地方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赵仕兴;多塔带转换层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黄红霞;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身伟;钢框架—预制混凝土内填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长安大学;2014年
9 顾博;基于IDA和MPA方法的“站桥合一”车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曹海韵;框架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92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92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