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hover分析在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08 06:39
本文关键词:Pushover分析在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Pushover分析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多遇地震 罕遇地震 塑性铰
【摘要】:本文从古往今来的几次大地震入手讲述了地震时的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从古至今国内外研究学者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使得抗震理论取得不断的发展,总共分为四个阶段。重点讲述了第四阶段静力弹塑性理论阶段和此阶段的分析方法—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概述了国内外发展趋势,讲述了基本原理,基本假定,实施步骤,优缺点以及主要方法和水平加载模式等等。其次,介绍了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然后把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动力弹塑性分析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希望可以快速找到结构的薄弱环节,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中的破坏程度在预期范围内。本文采用SAP2000软件分别对一个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一个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Pushover分析主要是在非线性的情况下对结构层间位移角以及塑性铰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为了与Pushover分析的结果进行校验比对,分别取三条不同的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讨论其计算结果。弹塑性Pushover分析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所得到的塑形铰的结果,都符合“强柱弱梁”和抗震设防的要求。但弹塑性Pushover分析相对于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来说,可以较为详细的了解到结构塑性铰的变化及发展规律,发现设计中的薄弱位置。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没有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故分析高层结构的位移和内力时有一定误差。所以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对于楼层不高的结构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较全面的分析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简便可行,易于实现,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前景。
【关键词】:Pushover分析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多遇地震 罕遇地震 塑性铰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75.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引言10-12
- 1.2 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阶段12-18
- 1.2.1 静力理论发展阶段13-14
- 1.2.2 反应谱理论分析阶段14-15
- 1.2.3 动力理论阶段15
- 1.2.4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15-18
- 第二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18-35
- 2.1 概述18
- 2.2 国内外发展趋势18-20
- 2.3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基本内容20-23
- 2.3.1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基本原理20-21
- 2.3.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21
- 2.3.3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21-23
- 2.3.4 Pushover分析方法的优缺点23
- 2.4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23-24
- 2.5 水平加载方式24-25
- 2.6 基于不同形式对结构抗震进行分析25-26
- 2.7 常用的Pushover分析方法26-35
- 2.7.1 能力谱方法26-29
- 2.7.2 等效位移系数法29-30
- 2.7.3 N2方法30-33
- 2.7.4 自适应分析方法33-35
- 第三章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35-45
- 3.1 时程分析的基本假定35
- 3.2 动力时程分析的基本步骤35-36
- 3.3 地震波的选用36-37
- 3.3.1 地震波的特性36
- 3.3.2 地震波的选用原则36-37
- 3.4 结构的力学模型37-39
- 3.4.1 层模型37-38
- 3.4.2 杆系模型38-39
- 3.4.3 空间杆系-层模型39
- 3.5 构件的恢复力模型39
- 3.6 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39-41
- 3.7 动力方程的求解41-43
- 3.8 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对比43-45
- 第四章 工程算例45-71
- 4.1 工程概况45-50
- 4.2 Pushover水平加载模式计算分析50-64
- 4.2.1 结构底部剪力-顶点位移曲线50-56
- 4.2.2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56-57
- 4.2.3 塑性铰发展情况57-63
- 4.2.4 Pushover分析结论63-64
- 4.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64-71
- 4.3.1 结构基底剪力和顶点位移65-67
- 4.3.2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67-68
- 4.3.3 塑性铰发展情况68-70
- 4.3.4 动力时程分析结论70-71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1-73
- 5.1 结论71
- 5.2 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进红;;框架结构中的建筑与建筑中的框架结构[J];山西建筑;2008年16期
2 李国强;框架结构P-△效应的简捷计算[J];工业建筑;1991年03期
3 赵玉星,孟曙光,贾甲,张波;设置附加剪弯杆的大跨度框架结构[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万瑞明 ,范平;非地震区底框架结构耐火稳定性分析[J];甘肃消防;2000年02期
5 黄志强,黄志斌;跨变框架结构的设计[J];浙江建筑;2001年S1期
6 王滋军,刘伟庆;中高层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7 王春;框架结构构造措施不可忽视[J];建筑工人;2004年07期
8 李楠,李柠;不同施工顺序对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影响[J];辽宁建材;2005年05期
9 姜q,
本文编号:992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92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