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MV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KMV模型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大学》 2008年
基于KMV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苏明明
【摘要】:信用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这一点对于利息收入占其收入总额的比例约为88%的中国银行业更是如此。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和国外银行的竞争,使得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国际上,由于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和衍生品交易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的管理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涌现出了大量有代表性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利用模型进行量化管理。 本文致力于从量化分析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根据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07年的年度报表披露的财务信息及信用风险管理度量方法,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目前应用广泛的信用风险度量的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Risk+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和KMV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 本文主要研究KMV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中的适用性。本文选取2007年末存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67家ST上市公司和与之配对的67家非ST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2007年两类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股票交易数据,运用KMV模型衡量两类公司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差异。实证结果显示:运用KMV模型计算出ST公司的违约距离明显小于非ST公司的违约距离。违约距离作为一个序数度量指标,其值越大公司违约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违约距离越小表明公司违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KMV模型较好地识别出ST公司和正常公司的信用风险差别,违约距离对上市公司的违约风险有较好的反映。KMV模型的主要优势是上市公司的违约距离可以根据股票交易数据的不断更新而即时调整,在我国现行条件下,上市公司违约距离可以作为银行监控上市公司贷款的预警指标。文章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水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832.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晓军,陈殿左;债权结构、波动率与信用风险——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2 张玲,杨贞柿,陈收;KMV模型在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1期
3 吴军,张继宝;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比较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8期
4 都红雯,杨威;我国对KMV模型实证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11期
5 郑茂;基于EDF模型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6 李元,赵延孟;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7 王毅春,孙林岩;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特征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2期
8 陈东平;孙明;;KMV模型的修正及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1期
9 叶庆祥,景乃权,徐凌峰;基于资本市场理论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J];经济学家;2005年02期
10 鲁炜,赵恒珩,方兆本,刘冀云;KMV模型在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管理科学;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玲;基于判别分析和期望违约率方法的信用风险度量及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国辉;KMV模型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首文;;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构建要素[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程功;任宇航;;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模型验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施锡铨,邹新月;典型判别分析在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财经研究;2001年10期
4 石晓军,陈殿左;债权结构、波动率与信用风险——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5 王小华,邵斌;基于Leland-Toft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8期
6 刘国光,王慧敏,张兵;考虑违约距离的上市公司危机预警模型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1期
7 郑茂;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03年10期
8 刘元庆;郑志国;;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J];金融论坛;2006年01期
9 于晨曦;;抵押风险分析和抵押贷款违约损失率研究[J];金融论坛;2007年02期
10 胡婧;;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问题之道——内部评级法及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的计量[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晓红;王陟昀;韩文强;;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成长性实证研究[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邵克雄;曾勇;方洪全;;中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比较实证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3 姚宏刚;曾勇;方洪全;;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在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等级评估中的应用[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丁绍芳;田兵;;基于违约距离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研究[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石晓军;王立杰;;信用风险中性定价方法及实证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高丽君;李建平;陈建明;王书平;;一种新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算方法:OpRisk[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乾宇;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及信贷风险防范[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黄佐钘;利率衍生产品的套期保值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王建伟;房地产开发企业持续经营投资决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4 张贵清;信用风险评级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程东跃;我国金融租赁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王煦逸;商业银行客户资信评价模糊综合判别模型及其敏感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7 孔松泉;基于银行微观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2年
8 刘国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9 王福林;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邵欣炜;基于VaR的金融风险度量与管理[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琪;银行贷款违约概率测量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余磊;基于信用评级的供电企业收费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杨晓玲;基于经济增加值核心指标体系的企业信用评级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雷锟;信用风险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刘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钟先翔;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王秋静;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廖正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钱宏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大伟;针对国内中小型制造企业信用营销管理模式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5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东升;张娟;曹运发;;KMV模型在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1期
2 蔡瑞琪;吴晓霞;;中美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的对比分析——兼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6年05期
3 薛波;;中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设计探析[J];济南金融;2006年05期
4 鲁炜,赵恒珩,刘冀云;KMV模型关系函数推测及其在中国股市的验证[J];运筹与管理;2003年03期
5 胡延杰;庞娟娟;;Z值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石晓军,陈殿左;债权结构、波动率与信用风险——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7 石晓军,肖远文,任若恩;Logistic违约率模型的最优样本配比与分界点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9期
8 蔡奕;巴塞尔新旧资本协议比较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监管的完善[J];南方金融;2002年06期
9 都红雯,杨威;我国对KMV模型实证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11期
10 王春峰,李汶华;小样本数据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军;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与识别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2 刘晓星;基于VaR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义强;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刘鑫;对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状况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3 陈国辉;KMV模型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
4 邹晓辉;金融租赁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湖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锡铨,邹新月;典型判别分析在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财经研究;2001年10期
2 汪芹;发展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J];财经研究;2002年03期
3 张玲,曾维火;基于Z值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6期
4 唐有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及其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金融论坛;2002年01期
5 李勤;信用风险对冲技术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J];金融论坛;2002年07期
6 齐治平,余妙志;Logistic模型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中的运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彭书杰,胡素华;信用风险模型综述[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02期
8 邹新月,王建成;企业信用等级模糊综合评判[J];系统工程;2001年04期
9 张玲,杨贞柿,陈收;KMV模型在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1期
10 宗良,虞群娥;国际银行业信用与市场风险量化方法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义强;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颂意;;信用衍生产品——新型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8期
2 林俊;;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6期
3 黄海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与理论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年12期
4 谷秀娟;;信用悖论及其解决[J];经济经纬;2006年03期
5 王宪全;陈李刚;;基于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信用风险测量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麦迪娜;;浅谈外贸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及规避措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0期
7 顾乾屏;孙晓昆;徐军;冯铁;陈坚;;我国信用风险结构模型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年12期
8 李智;殷晓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手段的演进与评价[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07期
9 边宽江;胡海洋;;VaR方法在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10 潘园园;;基于CreditRisk+模型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J];企业导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季槐;M.J.Kropff;B.,Lammert;S.,Christensen;P.K.Hansen;;应用细胞自动机(CA)模型研究植物种群在可控制系统中的扩散机制:一年生杂草作为一个应用实例(英文)[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2 钱林晓;;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简化理论模型[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王玲;赵妍;;基于Fishbein理性行为模型分析上海消费者美洲旅游行为影响因素[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毛曹珏;曹锐;;两种缺陷接地结构的模型分析[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肖建春;聂建国;马克俭;;桁拱支承索网结构模型的破坏试验[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云梅;王秀珍;;用模型分析的方法探讨水稻冠层结构变化对冠层反射光谱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钱林晓;王一涛;;对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习行为的模型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侯文峻;张建民;张嘎;;三板溪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的数值模拟[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赵雪松;杜荣;朱晓燕;;师徒模式下的知识共享效用模型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浩;;风险管理创造价值——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建设研究[A];第八届国有经济论坛:中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民营经济报;2005年
2 万云;[N];中国经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欣;[N];金融时报;2003年
4 记者 于濛;[N];中国财经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陈琳琳;[N];国际商报;2006年
6 徐良斌;[N];东方城乡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徐强;[N];深圳特区报;2007年
8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理事、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经纬;[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9 谷建敏;[N];中国财经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杨联民;[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平;主题模型及其在中医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孙元;基于任务—技术匹配理论视角的整合性技术接受模型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赵顶位;中小学生几何类比推理能力诊断评价中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史倩倩;二维强关联电子系统的gPEPS算法与二维t-J模型的基态相图[D];重庆大学;2012年
5 荣腾中;基于高阶周期Markov链模型的预测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张贵清;信用风险评级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赵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谭利;复杂网络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傅霞萍;水果内部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方法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赵欣颜;信用衍生产品机理分析与应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焕南;我国银行业的内部评级法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葛咏;交通银行甘肃省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郑奉伟;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方耀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杨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杨帆;我国银行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实施[D];天津大学;2004年
7 张鑫;赊销趋势下的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8 刘佳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在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路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曾维火;商业银行信贷评级及其经济资本配置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杨安心;信用衍生产品在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KMV模型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9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149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