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风险管理论文 >

J银行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26 03:06
  J银行近几年通过投贷联动业务的快速发展,与企业的粘稠度逐步提高,一站式金融服务模式也能够得以建立。但是在投贷联动业务的进行过程中,由于专项的风险管理模式尚未搭建,既制约了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又造成实际收益水平提升缓慢,所以J银行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的途径来进行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的合理控制。本文将结合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对J银行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现阶段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开展建议,并提出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本文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打好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由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构成比较复杂,通过理论总结,使本文研究有充分的理论来进行支撑;第三部分则是对J银行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现状的梳理,发现目前J银行投贷联动业务发展过程所存在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迫切需要合理的途径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第四部分提出J银行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通过优化流程、加强人员培训,构建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投贷联动业务研究现状
        1.4.3 研究评述
2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1 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定义与特点
        2.1.1 投贷联动业务的定义
        2.1.2 投贷联动业务的分类及特点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定义与特点
        2.2.1 信用风险的定义
        2.2.2 信用风险的分类及特点
    2.3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的内涵
        2.3.1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的定义
        2.3.2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的特点
        2.3.3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3 J银行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J银行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3.1.1 J银行发展现状
        3.1.2 J银行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2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投贷联动业务内控体系不完善导致信用风险
        3.2.2 银行贷款部门与投资合作单位权责不明确
        3.2.3 人力资源管理不足的制约
        3.2.4 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亟待提高
4 J银行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4.1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4.1.1 信用风险管理的总体架构
        4.1.2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的管理架构
    4.2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
        4.2.1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识别
        4.2.2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评估
        4.2.3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监测
        4.2.4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缓释
        4.2.5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报告和披露
    4.3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的内部模型
        4.3.1 具体模型简介
        4.3.2 运用方式与实用性分析
    4.4 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
        4.4.1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覆盖投贷联动业务发展
        4.4.2 信用风险管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5 J银行构建投贷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保障
    5.1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5.1.1 提高信息投入规模
        5.1.2 实现专用模块开发
        5.1.3 建立信息预警系统
    5.2 积极进行银企合作
        5.2.1 搭建良好沟通平台
        5.2.2 及时进行客户调研
        5.2.3 提供差异服务模式
    5.3 不断进行投贷联动业务创新
        5.3.1 增加创新投入
        5.3.2 实现行业协作
        5.3.3 树立创新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20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4020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0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