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制度、信托金融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本文关键词:信托制度、信托金融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摘要】:信托具有财产独立、风险隔离、产权分离及权益重构等特有制度设置,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在财产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由其本源制度内涵演生出来的金融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文主要结合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实践,探索信托支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信托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财务会计部;
【关键词】: 信托制度 信托金融 经济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F832.49;F124
【正文快照】: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行业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已达7.47万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超过证券和保险行业的资产规模,名副其实成为我国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架构下,作为我国金融系统四大行业之一的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杰;赵嘉辉;;信托融资、信托市场与金融资源配置研究——基于信托融资、债权融资与权益融资模式比较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雅芳;;略论保险资源的流动和行政壁垒[J];甘肃农业;2006年03期
2 方五一;;基于政府角度的和谐金融及其构建[J];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06期
3 刘晓晴;王震;刘丽君;;现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改善的政策建议[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田霖;我国分地区金融综合竞争力研究——以开放力为例的模糊曲线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汤荣敏;;河北省金融资源充分利用的路径选择[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姚领;李文静;张伟;;对金融生态论几种观点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2010年06期
7 张志;;再探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J];华商;2008年02期
8 崔满红;郭威;;金融资源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学动态;2005年09期
9 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01期
10 张婧;沈玉芳;;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云;林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王毅;中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性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3 田霖;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刘东平;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韩正清;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及效应[D];西南大学;2006年
6 王威;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于丽红;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8 卢颖;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性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王千六;基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魏清;金融资源流动与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慧;县域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胡巍;资源依赖型区域转型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李毅恒;资源依赖型地区转型发展的银行信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田坤明;基于金融支持的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李晨;江苏省银行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华;新疆金融资源配置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7 吴佳;重庆市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孙亚超;区域金融创新系统与武汉金融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肖大伟;东北城市金融竞争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晓燕;山东省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靳蕾;;浅析信托财产所有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2 韩立岩,蔡红艳;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与金融市场关系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1期
3 张丹月;;我国信托业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玉贤;国土资源:如何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J];决策咨询;2001年06期
2 朱俊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S1期
3 康永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科学开发[J];西部财会;2005年01期
4 胡建渊;黄濵;;生态城市模糊综合评价及其决策支持系统[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02期
5 陈孝胜;;三峡库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6年06期
6 朱丽萌;;环鄱阳湖地区县域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思考[J];当代财经;2006年08期
7 魏风枝;;环境保护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6年22期
8 侯小娜;;山东省17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07年12期
9 肖婷婷;;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核算[J];商场现代化;2008年14期
10 奚青梅;;河南省平顶山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J];经济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慧君;滕有正;;中国草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纪万斌;纪凤程;;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王宪磊;;科学就是测量——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计量问题[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放陶;郝丽玲;;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解三明;顾基发;;中国的能源需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涂道勇;李世聪;唐莺;;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王树清;;实施高效生态工程,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8 纪万斌;;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9 刘思华;;生态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与基础[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10 张正栋;周永章;;大城市群(圈)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绍华 欧阳钢桥 江东洲;开放创新铸精品[N];科技日报;2006年
2 杨启先;以技术创新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N];学习时报;2007年
3 方兴业;废水排量降经济效益增[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深圳大学金融系 徐进邋刘浩然;立足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N];南方日报;2007年
5 周莹;放大可持续发展核心优势[N];扬州日报;2008年
6 李鹏 晁润泽 郑周斯;实施名牌战略 促进贾汪经济可持续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5年
7 吴明华;减排: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的选择[N];中国交通报;2007年
8 李云平 张丽娜;资源短缺约束经济可持续发展[N];中国矿业报;2007年
9 张丽娜;资源短缺约束经济可持续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记者 王红梅;节能降耗推动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彭;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张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徐建中;我国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4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那书晨;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战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6 叶蔓;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王原声;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姚惠芳;中国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陶磊;能源要素与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方;经济可持续发展诸关系协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单惠婷;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刘海燕;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理论与实证分析——以欠发达地区为例[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4 张春霞;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5 牛美灵;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6 张晓华;环保产业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7 郭长虹;论技术进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8 张玉霞;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9 魏江茹;新疆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10 邓露;基于社会生态核算矩阵的经济可持续性的判定[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45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04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