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影子银行规模估算与监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0 08:19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规模估算与监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影子银行 规模 监管政策


【摘要】:影子银行的发展根本性地改变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结构、市场机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层次结构、存在形态、核心功能都与外国影子银行存在较大差别。本文在厘清我国影子银行构成及其规模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经济的影响,并对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提出了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分类号】:F830.3
【正文快照】: 一、影子银行概述当前,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已成为影响很广的概念,金融危机使其成为目前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一般认为,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使用未经保险的短期资金为其运作融资,这些短期资金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得到流动性支持。这些杠杆度较高的中介机构在阴影里运行,在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达;;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1期

2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J];经济管理;2009年11期

3 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金融研究;2011年01期

4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外延[J];金融发展评论;2012年08期

5 骆振心;冯科;;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2012年04期

6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年14期

7 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年01期

8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9 刘震;;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及其监管取向[J];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云峰;;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法律因应之道——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视点[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2 梁薇薇;刘广伟;;特许权价值、股权融资与宏观审慎管理[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李亚敏;;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内外均衡[J];财经科学;2012年01期

4 彭建刚;吕志华;;论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5 周卫江;;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监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6 刘骅;卢亚娟;;金融机构非系统性风险集成评价与监测研究——后危机时代的新思考[J];财贸经济;2012年02期

7 杨军华;;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J];金融论坛;2011年07期

8 倪海青;;经济复苏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2期

9 杨松;张永亮;;新自由主义、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体制之变革[J];法学杂志;2012年01期

10 肖荣攀;;美国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与影响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研究[A];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玄;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防范[D];南京大学;2011年

2 吴云峰;金融创新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薛峰;中国银行业竞争度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颖;中国信托业发展及监管体系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白大范;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D];吉林大学;2012年

6 关玉;中国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单喜久;日本金融业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勇;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刘刊;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吴云峰;金融创新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论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D];安徽大学;2010年

2 胡晗;影子银行系统助推次贷危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郑阳;影子银行监管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常悦;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跨国溢出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白洁;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徐科越;影子银行:概念、特征与监管框架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

7 王茜;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马先先;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吕明;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齐淼;中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监管及比较[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达;;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1期

2 ;“影子银行”的法律涵义及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形式[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9期

3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年04期

4 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年12期

5 徐滢;周恩源;;影子银行体系金融不稳定性扩大机制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应对研究[J];上海金融;2011年07期

6 姚德良;1933年~1999年峰回路转66年——美国金融创新与监管放松互动,推动金融自由化的历程[J];数字财富;2004年02期

7 李志辉;樊莉;;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1年11期

8 张田;;中外影子银行体系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差异化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陈华;刘宁;;影子银行助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及思考[J];中国财政;2010年20期

10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年1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晓钦;;论世界金融危机中的政府与市场[J];经济学动态;2009年12期

2 郭田勇;;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0年24期

3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4 焦瑾璞;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2年09期

5 甄杭之;;政策性银行监管政策设计与创新[J];浙江金融;2011年04期

6 汤军;;日本评级业监管经验概述及启示[J];现代商业;2011年05期

7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年04期

8 王性玉,李治国;证券监管政策的缺口模型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02年02期

9 杨培鸿;;成立银监会应相机而动[J];中国经济快讯;2003年14期

10 欧明刚;;美国基金业监管过度?[J];资本市场;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吴超林;;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朱孟楠;严佳佳;;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许坚;;运用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可以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5 孙日瑶;;论货币政策的不完备性与我国对策[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6 闫素仙;;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曹永琴;;贫困是非对称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吗?——理论及基于中国1952—2006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8 刘锡良;李镇华;;信用配给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李增刚;;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朱庆;;利率变动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联储议息结果的意义[N];证券时报;2009年

2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郭田勇;澳大利亚加息 中国无需跟进[N];中国证券报;2009年

3 记者 王信川;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N];经济日报;2009年

4 孙铭;向左走,向右走? 信贷从紧争议鹊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5 本报记者 任晓;央行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N];中国证券报;2009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李扬;房价即使大跌银行体系也不会崩溃[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记者 李倩;央行雷霆行动 落实适度宽松[N];金融时报;2008年

8 赵刚;美联储理事克罗兹纳提交辞呈[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田俊荣;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仍很大[N];人民日报;2009年

10 欣华;银监会从十个方面调整信贷监管政策促经济发展[N];期货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刚;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及监管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刘亚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政策的演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6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张西征;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决策[D];南开大学;2010年

8 伍戈;转轨经济中的商业银行特征与货币政策效率[D];复旦大学;2004年

9 方卫星;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文杰;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信贷渠道有效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高庆鹏;我国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李真燕;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5年

4 常思;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常洁;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协调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孙友杰;我国央行基准利率选择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猛;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子尧;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9 周晔;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10 邹忠伟;金融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206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206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5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