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08:18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联网金融 货币需求 半参数局部线性可加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稳态分析
【摘要】: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的便捷性、交易的低成本性等优势,有力地推动了传统金融的深刻变革,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变得参与度更高、中间成本更低,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和货币需求模式,并进而对我国的货币需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客观的测度与分析。本文通过构造半参数局部线性可加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将互联网支付额度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考核变量纳入模型之中,将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分为三种:线性影响机制、非线性影响机制以及线性和非线性共存的双重影响机制,从更加新颖、更加微观的角度重新审视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双重影响机制及其稳态。实证研究发现,在M0、M1和M2三个层次上,互联网支付额度均能对货币需求施加线性和非线性的双重影响,其中,在M0层次,互联网支付额度对货币需求非线性影响机制的函数形态呈现出以6.4为分界点的前半部分“M型”、后半部分“M型”,总体趋于递减的“波浪型”形态。货币需求量对互联网支付的可变弹性和总弹性则呈现出以6.4为分界点的前半部分“W型”后半部分“W型”的“双W型”形态,同时,互联网支付的某一正向冲击会在3个月以后对货币需求量的增长产生较为强劲且稳定的拉动作用,即互联网金融降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在M1层次,互联网支付额度对货币需求量非线性影响机制的函数形态呈现出“倒V型”,可变弹性函数则呈现出“V型”结构,给予互联网支付一个正向冲击后,货币需求量在前两个月内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后急速衰减,3个月后又实现直线式快速增长,极不稳定。在M2层次,互联网支付额度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机理与M1层次相似,但是其非线性影响机制相对于M1层次而言更为复杂,互联网支付额度对货币需求量非线性影响机制的函数形态呈现出“两峰一谷”的“马鞍型”,其可变弹性则呈现出“W型”,给予互联网支付一个正向冲击后,货币需求量在前5个月内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后增速减缓。更为重要的是,非线性效应与脉冲响应效应相互叠加的结果为:互联网金融的某一正向变动,会引发货币需求复杂、持久且强劲的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F724.6;F82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百顺;;货币化、虚拟经济与中国的货币需求——兼解“中国货币之谜”[J];中国物价;2015年02期
2 胡再勇;;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影响的理论研究[J];南方金融;2014年10期
3 谢平;刘海二;;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J];金融研究;2013年10期
4 张蕾;;基于STAR模型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研究[J];管理评论;2012年10期
5 康继军;傅蕴英;张宗益;;中国经济转型与货币需求[J];经济学(季刊);2012年02期
6 肖卫国;袁威;;1996-2008年中国货币需求非线性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1年01期
7 彭红枫;鲁维洁;;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研究[J];管理世界;2010年11期
8 谢nr;熊梅;王立民;;中国货币需求影响因素的建模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张雪峰;吴振信;;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年01期
10 董玉玲;杨晓光;;金融创新下的中国狭义货币需求函数及其稳定性[J];系统工程;2008年11期
,本文编号:1254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25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