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投入生产率视角的中国ODI动因与逆向溢出效果
本文关键词:基于劳动投入生产率视角的中国ODI动因与逆向溢出效果 出处:《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外直接投资 劳动投入生产率 比较优势 逆向溢出
【摘要】:近年来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逆向溢出效果尚待考察。中国作为传统劳动力成本优势国,但正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可能迫使国内企业投资的跨国转移。当以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成本相结合的指标——劳动投入生产率作为分析视角时,能够发现部分海外直接投资是因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而被动流出的结果,并且未对本国劳动生产率产生逆向溢出效果。为此,需要警惕过度鼓励国内企业海外投资行为,防止由此产生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 has been growing rapidly under various factors, but the effect of reverse spillover has yet to be investigated. As a dominant country in the traditional labor cost, China is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pressure of rising labor costs, which may force the transnational transfer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to invest. When labor productivity as input index by combining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productivity and labor costs, can find som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ecause of the advantage of labor cost and loss of passive outflow results, and has no effect on their reverse spillover of labor productivity. Therefore, we need to be vigilant to encourage the oversea investment behavior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and prevent the "Industrial Hollowing" problem.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F832.6;F249.2;F224
【正文快照】: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OD)I增长迅速,概括起来有技术寻求、市场寻求、资源寻求、战略兼并、竞争规避等动机。从投资意愿角度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其一,主动流出型,改类投资积极探寻与东道国优势资源结合,除获得市场利益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伟;江东;;ODI与中国产业升级: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01期
2 李蕊;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解析[J];世界经济;2003年02期
3 罗长远;;比较优势、要素流动性与劳动收入占比:对工业部门的一个数值模拟[J];世界经济文汇;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1年06期
2 赵伟;江东;;ODI与中国产业升级: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01期
3 肖远飞;;网络嵌入、关系资源与知识获取机制[J];情报杂志;2012年03期
4 廖力平;段婷;;浅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启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09期
5 贾县民;王喜莲;;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技术进步的机理分析与实证[J];求索;2012年02期
6 胡宗彪;王剑伟;刘军;;外向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企业经济;2011年11期
7 王焕曦;韩庆海;李少林;;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12期
8 尹冰;日本企业FDI市场进入方式选择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03期
9 ;中国“十二五”规划重要指标述评[J];改革;2011年03期
10 钟南;谢海;;我国海外投资技术创新机制探究[J];生产力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丽峰;李文芳;;沈阳机床跨国并购案例分析[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生延超;;技术联盟技术扩散与管理[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静;产业内贸易条件下提升中国贸易竞争力的路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朋;FDI对创新影响的区际传递机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温馨;蒙中经贸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熊继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宏观经济效应实证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汪思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倩倩;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FDI)投资方式选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赵小琼;加快浙江外贸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宿媛媛;中国企业FDI与竞争优势相关性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10 王竞;对外开放与产业升级[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崇明;论我国国民经济供需平衡统计指标与评价[J];上海统计;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艳燕;孙斐;;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现状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06期
2 ;我们正在丧失劳动力优势吗?——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J];华夏星火;2008年Z1期
3 黄毅;许为;;人力资本在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中的运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郑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新思路[J];现代商业;2010年07期
5 陈颐;;人口转变视角下的就业与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对“刘易斯拐点”的反思[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茅于轼;;工人加薪有利于产业升级[J];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16期
7 薛涌;;“人重物轻”是中国的机会和出路[J];理论学习;2010年09期
8 李蕾;;上海商务成本的比较优势[J];招商周刊;2005年29期
9 张传翔;杨学军;;促进就业的着力点[J];招商周刊;2005年52期
10 蔡f ;;“人口红利”消失的隐忧[J];中国企业家;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胡德龙;周绍森;;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 加强区域合作——江西融入泛珠三角区的战略思考[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丙志;;社会保障视野下劳动力比较优势提升的机理与路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3 刘东勋;;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检验——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考察[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4 尹庆双;杨锦英;;解决就业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政策选择[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5 兰宜生;;试论发展创新性劳动密集型产品[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6 陈娟娟;;WTO背景下贸易与核心劳工标准的接合[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7 向阳生;;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A];“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贵州省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贵州省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座谈会观点摘编[C];2010年
8 ;加快把县域建设成技能型劳动力输出基地[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伟浩;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比较优势[N];杭州日报;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沈文虹;把第一比较优势变成第一竞争优势[N];南京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胡超玲 司华;创造人才工作新的比较优势[N];中国人事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鹤翔;告别“比较优势”[N];财经时报;2008年
5 李长安;劳动力成本优势仍是中国长期比较优势[N];上海证券报;2008年
6 记者 王瑜 特约通讯员 李坤;“残疾人是具有特殊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N];工人日报;2010年
7 记者 王凌云 博尔塔拉报记者 张平;我省十年援疆紧抓人才培养[N];湖北日报;2009年
8 陈颐;由“刘易斯拐点”引发“比较优势”的忧思[N];光明日报;2007年
9 毛颖颖;硕士保姆:就业难下的黑色幽默[N];北京商报;2008年
10 刘宝峰 骞飞龙;徽县劳务品牌竞争力凸显[N];中国特产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邝小文;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人力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黄丙志;城乡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互动:条件、机制与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3 王晓荣;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杨玉华;国际贸易的就业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杜晓郁;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工标准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6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唐东波;中国的贸易开放、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霞;国际劳工标准之争与我国劳工问题[D];厦门大学;2006年
2 李骏峰;中国失业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曾倩;我国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相关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李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保障与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相关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叶焘;劳动密集比较优势的争议与前景的量化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6 张宇;我国劳动合同短期化的经济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亚萍;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朱洪;中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9 王燕飞;中国对外贸易的劳动就业效应[D];重庆大学;2007年
10 杨玲;劳工标准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42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342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