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及其背后的逻辑
本文关键词: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及其背后的逻辑 出处:《上海金融》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为摆脱危机及刺激增长与就业,美国货币政策发生了五大转向:一是货币政策工具由"常规"转向"非常规";二是货币政策内容由"有限"转向"无限";三是货币政策职能由"支持经济"转向"服务财政";四是货币政策操作领域由"金融市场"转向"实体经济";五是货币政策效果由"降低风险"转向"放大风险"。美国货币政策发生转向有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即:美元霸权体系的存在-美国政府积累巨大债务-美联储对传统规则的突破-通过实施量化宽松将债务货币化。
[Abstract]:In 2007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caused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real economy.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crisis and to stimulate growth and employment, monetary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d five changes: one is the monetary policy tool by "conventional" to "unconventional"; the two is the monetary policy in the "limited" to "infinity" three; is the function of monetary policy from "economic support" to "financial services"; the four is the oper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by "financial market" to the "real economy"; the five is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from "lower risk" to "enlarge the risk". U.S. monetary policy has changed behind the deep logic, namely: the dollar hegemony system has accumulated huge debts - the U.S. government - fed breakthrough of traditional rule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ntitative easing debt monetiz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结构变化研究”(11JZD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消费视角的居民资产财富效应测度与调控政策研究”(7107303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一般项目“转轨时期我国金融脆弱性特殊生成机理研究”(GD10CLJ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827.12
【正文快照】: 2007年夏季,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随后危机进一步扩散蔓延,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各国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为挽救摇摇欲坠的金融体系并刺激经济增长与就业,2009年5月美联储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QE1),由于效果不理想,美联储又分别于2010年11月和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慧;;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基于美国经验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源;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玉红;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申宏丽;我国外汇储备变动机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4 施真强;战后美国利率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主要金融政策评析与比较[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2 梅英子;克林顿时期货币政策探析[D];辽宁大学;2011年
3 杨璐娅;我国信用卡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敖颖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美国为例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5 张青青;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下货币政策效力对比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6 高芳雪;美国货币政策实施与传导机制的演进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借鉴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7 林霞;中美两国利率周期及政策效应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奚雅丽;论战后美国的货币、汇率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
9 王进;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及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欣;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贵章;余永华;;浅析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及负面影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8期
2 梁惠江;论货币政策的战略[J];金融研究;1995年06期
3 李雅丽;;美国应对资产泡沫的货币政策及其启示[J];上海金融;2007年09期
4 毕福平;安国俊;;谨防宽松货币政策催生下一个泡沫[J];中国外汇;2007年11期
5 吴培新;;次贷危机背景下美联储的危机政策理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1期
6 林海仁;;美制“量化宽松”祸水必将殃及全球[J];价格与市场;2011年01期
7 马晓曦;何婷婷;;思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J];中国金融家;2011年06期
8 王艺静;;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国际贵金属市场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11年06期
9 侣俊泽;美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规则与操作特征[J];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08期
10 桦文;;东边日出西边雨[J];世界知识;2007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增刚;;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念斋;;加强科学决策,提高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吴超林;;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朱孟楠;严佳佳;;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许坚;;运用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可以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7 孙日瑶;;论货币政策的不完备性与我国对策[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8 刘锡良;李镇华;;信用配给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闫素仙;;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朱庆;;利率变动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畅;加息预期提振欧元 美元走势持续疲软[N];经济日报;2011年
2 金百灵投资 秦洪;美联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流动性泛滥格局延续[N];证券日报;2010年
3 蒋旭峰 刘丽娜;美联储将继续执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N];中国信息报;2010年
4 汇鑫期货宏观经济和策略研究员 于文计;三大压力下,继续宽松政策渐成唯一选择[N];上海证券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丕屹;美“量化宽松”谁遭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苗燕;美联储降息 国内货币政策承压[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叶檀;欧元被迫走上通胀之路[N];证券日报;2010年
8 徐克;美联储十分注重货币政策微调操作手段[N];证券日报;2011年
9 兴业银行 蒋舒;2011年美元积蓄反转力量[N];中国证券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沈明;欧盟如期加息 美元能否成最后赢家[N];证券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建军;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曾华珑;我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的互动关系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张西征;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决策[D];南开大学;2010年
8 方卫星;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伍戈;转轨经济中的商业银行特征与货币政策效率[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楠;新经济时代的美国货币政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虞斐;2007-2010年美联储非传统型货币政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鞠安深;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形成过程中的责任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4 王进;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及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杨雪娜;货币政策规则的国际比较[D];厦门大学;2007年
6 孙文涛;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彦娴;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其远景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8 李卓然;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及检验[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9 舒适;基于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陶冶;股市泡沫对货币政策的挑战[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本文编号:1390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39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