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中国利率波动的体制转换与非对称性分析——基于MSIH-AR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05:35

  本文关键词:中国利率波动的体制转换与非对称性分析——基于MSIH-AR模型研究 出处:《亚太经济》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体制转移模型 非对称性 利率


【摘要】:通过使用截矩和方差具有Markov体制转移的时间序列模型,描述和检验了我国受管制的存款利率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体制转移特征,以及这两种利率波动的非对称性行为,并与非参数模型的非对称性估计结果相比较。结论表明,我国利率不管是管制利率还是市场利率都具有明显的三体制转移特征,其中管制利率在MS模型中同时具有深度型(Deep-ness)和陡度型(Steepness)非对称,市场利率在MS模型中只发现有陡度型(Steepness)非对称。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tests the institutional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regulated deposit interest rate and interbank lending market interest rate in China by using the time series model with truncation moment and variance with Markov system transfer. And the asymmetric behavior of these two kinds of interest rate volatility is compared with the asymmetric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non-parametric model. The interest rate of our country, whether it is the regulated interest rate or the market interest rate, has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system transfer. Among them, the regulated interest rate in MS model has the asymmetry of Deep-Ness (depth) and Stepness (steepness) at the same time. Market interest rates are only found to have steepness Steepness asymmetries in the MS model.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所;
【分类号】:F822;F224
【正文快照】: 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变化,都会导致利率水平的突然上升或下降。同时,作为发展与改革中国家,某个特定时期推出的重大举措可能对我国利率波动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利率行为在不同时期可能呈现不一样的变化机制。由于Mar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彭勇,陈民伟;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周期波动特征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16期

2 陈晖,谢赤;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结构转换研究[J];管理科学;2004年04期

3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4 刘金全;李庆华;;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划分和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性——基于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6期

5 刘铮;;生态文明——可持续的综合竞争力[J];综合竞争力;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勇,陈民伟;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周期波动特征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16期

2 付洪良;;我国食品行业波动特征与周期划分[J];商业研究;2011年05期

3 刘金全;中国实际GDP序列的非对称性度量和统计检验[J];财经研究;2002年01期

4 刘金全;通货膨胀和紧缩下经济政策乘数作用的对比[J];财经研究;2002年03期

5 徐大丰,朱平芳,刘弘;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4期

6 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机理及影响[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7 罗光强;曾福生;曾伟;;服务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8 王延军;;我国三大地带经济波动与总体经济波动的关联性研究[J];财贸研究;2006年06期

9 周达军;;我国总量经济波动的识别与结构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2期

10 程国强;徐雪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回顾[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华;;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VECM模型的实证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溪明;房地产周期及其宏观调控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3 毛剑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4 黄浩;我国房地产周期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5 张艾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动态有效性的经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6 任志祥;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陈德安;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王风云;经济政策作用机制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关性的动态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张海燕;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周期性波动的动态模型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海峰;企业战略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3 王明涛;中国房地产周期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李晔;非对称的价格调整与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D];吉林大学;2006年

5 高海波;关于违约率和经济周期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郑小华;波动率模型的理论性分析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7 朱宁宁;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8 隋建利;我国名义冲击与实际冲击内在关联与影响的经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于洋;非线性GARCH类模型及其在股票收益率波动性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小宇;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计量检验[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金全,郭整风;我国GDP形成中供给和需求因素作用的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2期

2 谢赤,吴雄伟;一个基于水平模型的利率结构转换模型[J];系统工程;2002年01期

3 刘金全;我国经济波动中的长尾特征[J];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08期

4 刘金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有效需求驱动特征[J];经济科学;2002年01期

5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6 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新态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琪英;谈谈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J];国际商务研究;1996年02期

2 吴建光;利率体制改革模式与银行商业化[J];国际金融研究;1996年05期

3 征庚圣,赵薇;稳步推进利率体制改革[J];现代经济探讨;1997年11期

4 贺富海,贾万春;我国利率体制现状及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J];农金纵横;1993年06期

5 刘金全,张艾莲;货币政策作用非对称性离散选择模型及其检验[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严太华,黄华良;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05年08期

7 曹永琴;;国内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述评[J];上海金融;2007年12期

8 唐丽丽;;货币政策效力非对称性理论综述[J];金融博览;2008年04期

9 刘利娟;;ARCH模型族的应用——沪市波动性特征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07期

10 宋金奇;;金融发展差异与我国经济增长区域非对称性[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和义;黄玮;熊旺;;纯化氢用多孔不锈钢表面的修饰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2 王乃怡;林涵瑾;;聋哑人手势语用手的非对称性[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张宗成;袁怀宇;;卖空限制与股票市场收益的非对称性——基于上海和香港的实证比较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牛俊英;王娟;王佳楠;;前庭的频率特性与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岳连捷;卢洪波;裘新;陈立红;张新宇;;隔离段激波串非对称及震荡特性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陈正洪;王海军;任国玉;;武汉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变化及对气温序列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何之彦;;BI-RADS系统讲座:GuidanceChapter[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8 张玮;佐斌;;“旁观者清”还是“旁观者不清”?——对自我-他人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研究进展[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文海;叶柳;;亚最优经济相位协变量子克隆和远程量子克隆[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胡德利;马志杰;;反恐怖作战非对称性分析及对轻武器需求[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雪琴;二元利率体制下SHIBOR定价困境[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2 本报通讯员 磨良山;运用“非对称性管理手段”[N];北海日报;2008年

3 实习记者 蔡颖;央票发行利率上行 加息“箭在弦上”[N];经济参考报;2011年

4 黄迎燕;专利信息的非对称性与专利信息服务[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年

5 王冰平;一部理论创新的地学专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6 长江期货;铝市 今年有望缓慢筑底[N];上海证券报;2009年

7 巴曙松;前瞻性地预防硬着陆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8 石纯民;“三非”作战:美军未来作战的“根”[N];中国国防报;2003年

9 赵晓谛;“公平”分配关键在于“公平”交易[N];学习时报;2009年

10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世界经济“双轨增长”总量政策以稳为主[N];经济参考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村璞;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性:一个非线性观点[D];西北大学;2011年

2 陈维云;中国股市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黄浩;我国房地产周期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马德功;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庆华;我国经济周期阶段性和波动性的动态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宋金奇;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张屹;氨基酸与密码子的进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刘毅;我国股票市场波动非对称特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管小荣;细长旋成体大攻角绕流非对称性及其微型射流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10 彭丹;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股市波动特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永文;挡板型管式振荡流反应器流场非对称性的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薛冰;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非对称性影响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邹世强;振荡流反应器三维流场非对称性CFD定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刘汉;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祝海堂;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谢明华;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纪文宇;论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下的中美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8 侯文婷;GLURK5在大鼠海马CA1区对称性及非对称性突触中分布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9 宋潇;我国资本市场弱式有效性检验和市场波动的非对称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刘志刚;我国经济周期和产出波动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12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412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2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