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景透析
本文关键词: 俄罗斯经济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条件分析 竞争优劣势转换 莫斯科 金融市场 金融危机 金融基础设施 经济结构 赶超战略 出处:《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08年5月,俄罗斯正式提出到2025年把莫斯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围绕着莫斯科能否如期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争论也随之而起。平心而论,无论从政府的决心和作用,还是良好的经济增长基础和潜力看,俄罗斯的确在某些方面具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但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是"合力"的结果。而从目前看,俄罗斯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合力"成长的因素。莫斯科能否如期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关键要看俄罗斯能否利用"后金融危机"环境,改变传统的"赶超战略"思维和"重增长轻结构"的惯性发展模式,通过改革垄断行业,逐步医治"经济结构病",全方位地深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不断培育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底蕴。
[Abstract]:In May 2008, Russia formally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turning Moscow into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by 2025. Whether from the determination and role of the government, or from the sound basis and potential of economic growth. Russia does have some advantages in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bu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is the result of a "concerted effort". There are still many factors that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joint forces" in Russia. Whether Moscow can complete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as scheduled depends on whether Russia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environment.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catching up and overtaking strategy" and the inertia mode of "emphasizing growth over structure", and gradually cure the disease of "economic structure" through the reform of monopoly industries. To deepen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nstruction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 and t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世界经济失衡与中国的选择”(项目批准号:06JJD790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832.7
【正文快照】: 一、莫斯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活动的集中地,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参与全球金融资源分配的控制中心。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为什么世界各国的金融资本会心甘情愿地聚集在某一国际金融中心,是因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可以在时间上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学燕;上海如何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J];国际市场;2000年10期
2 尚宝;;扎实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们重任在肩[J];上海保险;2006年03期
3 马友君;;俄罗斯经济大事辑录(2006年1-2月)[J];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02期
4 刘军梅;发展科技与转变国家职能——谢·格拉济耶夫眼中的俄罗斯经济复兴之路[J];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07期
5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总目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12期
6 Constance Kachcharova;俄罗斯 进口继续增长[J];现代制造;2005年17期
7 李天铎;当今俄罗斯经济的特点[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1期
8 朱迪·登普西;吴言;;东欧人重新青睐俄罗斯[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12期
9 周晓玲;投资失误威胁到俄罗斯经济发展[J];中亚信息;2004年03期
10 张康琴;俄罗斯经济可能触及谷底[J];世界经济;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步圣;马云龙;吴锐涛;;春季华北低涡影响本地天气差异条件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郑永光;陈炯;王洪庆;张焱;朱佩君;陈敏;白洁;陶祖钰;;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姜长斌;李传勋;;解开狭隘民族主义情结,加深理解与了解——一项对俄罗斯邻邦友人的呼吁[A];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C];2003年
4 王华;张瑞生;庄新国;王根发;;断陷盆地深水环境厚煤层堆积的证据与条件分析[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罗盛年;黄烈鲜;栾岚;;赣南“4.12”冰雹天气过程分析[A];江西省气象部门第二届高级工程师技术述职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6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王成渭;陈黎昀;;木拉阿米特凹陷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8 金步圣;林应;;春季华北低涡影响本地时天气差异条件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张忍顺;;江苏辐射沙洲中心区条子泥匡围条件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滩涂湿地保护与利用专委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玮yN;虞志英;何青;;灌河口河势演变及航道自然条件分析[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建耘;俄罗斯经济减速缓行[N];金融时报;2005年
2 记者顾耀;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解放日报;2003年
3 记者 卫容之;上海稳步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国际金融报;2004年
4 记者 何慧;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上海金融报;2002年
5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俄罗斯经济亦喜亦忧[N];人民日报;2003年
6 邹靓;上海首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N];上海证券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唐真龙邋邹靓;上海拟出台《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仲欣;俄罗斯经济能否翻番[N];上海金融报;2003年
9 宋世益;俄罗斯经济:希望与挑战并存[N];国际商报;2004年
10 蔡劲松;“金融中心热”的冷话[N];中国财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金亮;转轨时期俄罗斯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2 张丽;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3 厉玉乐;泰康——西超地区沉积相研究及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陈学东;湿H_2S及硝酸盐环境中低合金高强度钢制压力容器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条件分析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龙振永;吉林省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剑;大兴安岭有色金属基地建设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马蔚云;俄罗斯经济转轨十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林松辉;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条件的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万志宏;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研究[D];南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扬;艾利达尔·梁赞诺夫1993-2003年创作评析[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2 吴暑震;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分析和改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刘雅丽;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陈玉玉;从俄罗斯经济转型看改革与稳定的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安岩;普京时期俄罗斯科技政策的战略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池东辉;以黑龙江省为例的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卢绍斋;我国中小家族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条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饶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条件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9 吴浩;中国与俄罗斯贸易体制改革的路径和绩效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杨素云;法律制度有效性条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52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45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