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货币状况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1 20:11

  本文关键词: 货币状况指数 货币政策 信息指示器 出处:《统计研究》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1996-2009年宏观经济季度数据,运用基于VAR的广义脉冲反应函数方法构建了包含利率、汇率和货币供给量的我国货币状况指数,并考察其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的功能。研究表明货币状况指数不仅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参考,而且能够提供货币政策目标的未来动态信息,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信息指示器。
[Abstract]:Based on the quarterly macroeconomic data from 1996 to 2009, this paper uses the generalize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method based on VAR to construct the monetary condition index of China including interest rate, exchange rate and money suppl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onetary condition index can not only serve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Moreover, it can provide the future dynamic inform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 and can be used as an information indicator of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财政金融系;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652)的资助
【分类号】:F822;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货币状况指数(monetary conditions indices,MCIs)作为利率和汇率相对于基期变化的加权平均数,最早由加拿大央行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并由Freedmann(1994)首次从学术上进行了深入研究,随后被很多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应用于货币政策的实践和分析中。由于当期利率和汇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建斌;龙翠红;;中国货币状况指数的构建及对货币政策效果的验证[J];当代财经;2006年05期

2 陈雨露,周晴;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及中国货币状况指数[J];世界经济;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曾秋根;央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经济后果分析——兼评冲销干预的可持续性[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2 陈建斌;龙翠红;;中国货币状况指数的构建及对货币政策效果的验证[J];当代财经;2006年05期

3 薛永刚;;MCIs研究概述及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7年03期

4 陆军;梁静瑜;;中国金融状况指数的构建[J];世界经济;2007年04期

5 谢斐;;中国货币政策条件指数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7年03期

6 张纯威;金融约束下的货币政策传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郑平;货币增长中的汇率传递问题[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刘玉红;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海燕;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货币协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肖崎;金融资产膨胀下货币政策的困境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金丽;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实际汇率的波动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胡彦懿;我国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项目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时文朝;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徐鹭鹭;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与应用的再思考[D];浙江大学;2006年

5 张云初;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缺陷及改革思路[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张海云;我国国际收支结构与外汇储备增长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崔佳;中国货币条件指数与GDP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郝波;汇改后中国外汇市场波动性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9 郭华溢;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政策协调问题[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林楠;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关联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陆军,钟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协整检验[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2 刘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及在我国的应用[J];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3 施建淮,余海丰;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1991—2004[J];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4 张斌;人民币均衡汇率: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模型研究[J];世界经济;2003年11期

5 何新华,吴海英,刘仕国;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3年11期

6 李建伟,余明;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3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永刚;;MCIs研究概述及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7年03期

2 姚遂;抑制通货膨胀需要正确的货币政策目标[J];河北金融;1995年10期

3 余飞;试论货币政策目标[J];新疆金融;1999年S1期

4 彭兴韵;美联储迎来伯南克时代[J];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12期

5 赵效民;何德旭;;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1989年09期

6 华潇;;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异议及对货币政策工具的看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3年02期

7 高艳;罗锋;刘红梅;;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现代金融;2006年06期

8 孙凯;;通货膨胀目标制与我国的货币政策制度设计[J];金融与经济;2006年07期

9 刘芸芸;;浅谈中央银行独立性[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1期

10 胡昆;;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可选框架[J];海南金融;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帅;徐长生;;货币状况指数: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评论员 吴庆;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回到起点?[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曾辉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理论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南方日报评论员;货币政策目标不应轻易改变[N];南方日报;2011年

4 中国银行副行长 王永利;“以社会融资总量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误解[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5 赵海宽;货币政策目标应考虑修订[N];金融时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曹志为;货币政策目标如何实现[N];中国证券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王卫平 ;货币政策目标盯住松紧平衡点[N];经济参考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韩瑞芸;央行工作会议: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实质性”回归[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9 朱杰;企业今年宜看住自家资金[N];东莞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谢卫国 吴晓婧;基金:“金融30条”力度超预期[N];上海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严维石;美联储信息优势与其货币政策目标[D];复旦大学;2006年

2 赵海云;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吴文旭;论欧洲货币联盟及欧元[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4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敬祥;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及其有效性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王萍;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演进及其效果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3 方彤妍;我国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4 何健;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健;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6 姚楠;短期融资券对我国2008年以来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双喜;基于资产价格因素考量我国通货膨胀指数修正[D];新疆财经大学;2011年

8 马晓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谢振忠;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史晨昱;论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52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452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6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