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国际私人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8-02-04 20:31

  本文关键词: 国际银行业 金融危机 私人银行 风险分散 出处:《金融论坛》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纵向来看,国际私人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但是从横向来看,可以发现在金融危机中私人银行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分散风险的作用,私人银行业务的业绩表现远远优于非私人银行业务,在市场状况最差的时候仍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盈利。从这个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对国内商业银行未来的战略意义或许还在于通过新的业务线实现一定程度的风险分散化。文章认为,其分散风险作用的发挥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私人银行业务达到一定规模;二是银行能够通过稳健经营的形象吸引客户资金;三是以费用为基础的收入达到一定比例。
[Abstract]:From the vertical point of view, the international private banking industry has been hit hard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But from the horizontal point of view, it can be found that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private banking has played a role in dispersing risk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banking is far better than that of non-private banking. A certain degree of profitability was achieved when the market was at its worst. In that sense.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private banking to the future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may also be to achieve a certain degree of risk diversification through the new line of business.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conditions to play the role of decentralized risk: first, private banking business to a certain scale; Second, banks can attract customers' funds through the image of sound operation; Third, based on the cost of income to a certain propor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分类号】:F832.2
【正文快照】: 一、2008年的国际私人银行业(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股票、房地产和商品市场均出现大幅下跌,投资者避险情绪剧增,资金大量流向现金类资产、黄金和美国国债③。1.股票市场。全球股票市场市值2008年同比下降48.6%,降至32.6万亿美元,已低于1999年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菲;;国际私人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及启示[J];金融论坛;2010年03期

2 石建民;国际银行业处理金融危机的对策措施[J];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06期

3 巴曙松;王志峰;;国际银行业从战略到结构的调整与再平衡[J];中国金融;2010年13期

4 李由鑫;;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流程银行建设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0年10期

5 徐学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建议[J];武汉金融;2009年02期

6 薛媛;;危机过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浅思[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7期

7 ;2009年征稿要点[J];新金融;2009年01期

8 ;2009年征稿要点[J];新金融;2009年02期

9 ;2009年征稿要点[J];新金融;2009年04期

10 温蕾蕾;;从国际银行视角看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管晓华;;浅谈海事机构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A];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江苏省航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杰;;经济高速增长下的流动性过剩与金融危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3 田辰山;;金融危机与文化问题[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刘明山;;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对策[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5 隋映辉;李丽梅;;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九大机遇[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6 Scott Rozelle;;金融危机对中国农民工就业及收入的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7 吴勤学;王晓芳;;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经济学分析[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8 杨秀萍;郭丽婷;;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金融问题再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9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做法[A];中国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2009-2010)[C];2010年

10 王蔚;傅文龙;;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渠道——兼论对山东经济的影响与山东的应对之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新智 农总行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金融危机下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新趋势[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2 龙一;被操纵的权力被隐藏的战争[N];经济参考报;2009年

3 本报主笔 林纯洁;圈子要兜到什么时候[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甘肃行政学院经济部副主任、副教授 马翠玲;救市理论浅析[N];甘肃日报;2009年

5 格林期货 李永民;市场信心正在悄然恢复[N];证券时报;2009年

6 通讯员 邹雨芯 孟昭江;资源农合行推出新品应对金融危机[N];桂林日报;2009年

7 金石;主权基金联合起来[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8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金融研究部专职研究人员 陈学军;从“动物精神”剖析金融危机[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金融危机吞噬冰岛八成GDP[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胡乐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前西方国家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走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颖;金融危机政府救助:理论与实践[D];辽宁大学;2010年

2 杨公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及效果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建红;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汪洋;虚拟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牟晓云;金融危机对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影响及政府的对策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斌彬;信用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解凤敏;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王庆皓;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理论与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李卓琳;金融危机与银行流动性创造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斌艳;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黄宇;新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吴俊宏;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4 王然;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助行为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5 石文景;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D];浙江大学;2010年

6 江龙;金融危机环境下长城钢管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锐;金融危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张丽;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王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宋扬;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91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491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2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