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可行性与持续性——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模型分析
本文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绿色信贷 可行性 持续性 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有商业银行缺乏明显的绿色信贷监督机制,关联企业可以内生有效地实施相互监督,显著改善绿色项目融资条件,当中小企业与龙头公司或行业协会等经济或非经济组织联合发展时更是如此。国家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选择由现有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而商业银行为了绿色信贷带来的特殊品牌效应等价值宁愿承担短期亏损,并且表现积极。随着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实施绿色信贷,竞争加剧必然会导致特殊价值下降,现有商业银行响应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将递减。从长远来看,只有依靠提高商业银行的绿色监督效率,或加强中小企业与龙头公司或行业协会等经济或非经济组织联合,商业银行切实与绿色企业项目一起发展达成共赢,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长期持续的绿色信贷。
[Abstract]:The existing commercial banks lack a clear green credit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affiliated enterprises can effectively implement mutual supervision endogenously and improve the financing conditions of green projects significantly.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whe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develop in association with economic or non-economic organizations such as leading companies or trade associations. Commercial banks prefer to bear short-term losses for the value of special brand effects brought by green credit and show positive performanc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credit in a large number of bank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ompetition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decline of special value. The enthusiasm of existing commercial banks to respond to green credit will diminish. In the long run, only by improving the green supervision 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 or by strengthening the associ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ith economic or non-economic organizations such as leading companies or trade associations, Commercial banks and green enterprise projects to achieve win-win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achieve long-term sustainable green credit.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分类号】:F832.4;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中福;李涛;程瑞;;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商业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2009年09期
2 侯世宇;王志军;;我国商业银行马尔奎斯特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严太华;郝岩;;中国商业银行成本效率SFA方法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4 倪海江;万迪f ;;中国商业银行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分析[J];上海金融;2006年01期
5 李志辉;郭军辉;;论激励约束机制与商业银行竞争力之关系[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张永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实证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赵瑞;周喜润;;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18期
8 孙晨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及研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期
9 武剑;;经济资本配置与操作风险管理[J];海南金融;2007年03期
10 金铎;吴锐;;基于RAROC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研究[J];金融经济;2008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课题组;王贵亚;;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与经济增加值指标管理机制研究[A];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2005—2006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C];2005年
2 张晨;胡丹;;基于IE“连续改善”思想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吕巍;陈洁;吕彦儒;;我国商业银行客户潜在价值模型构建与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晨;胡丹;;基于IE“连续改善”思想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陆静;;运用贝叶斯网络方法构建操作风险预警系统——以零售银行业务为例[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汤俊;肖健华;吴今培;;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敏;林则夫;;国内商业银行贷陕款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建立初探[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谢冀;张晓u&;;商业银行贷款组合的信用度量制研究和实证分析[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高丽君;王书平;;商业银行小型工业企业行业投资决策分析[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小平;蒋鹏;;商业银行住房贷款的数学模型[A];模糊集理论与模糊应用专辑——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邵平;商业银行利益博弈与协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韩晓琴;中国商业银行运营中经济资本管理作用机理及其制度创新[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和智;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张文;中国商业银行治理机制问题博弈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2004年
6 周群;经济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潘建国;基于非直接损失性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8 张宏毅;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胡敬新;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条件下多元化融资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王箭;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及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博;基于模糊Borda数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刘振疆;修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模型的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于海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KMV模型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4 朱江源;商业银行社会绩效评价模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5 殷彭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模型研究及我国的现实选择[D];武汉大学;2005年
6 刘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曾艺;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8年
8 叶钦华;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卓明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款率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23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52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