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制、投资风险和新股发行的超额抑价
本文选题:发行上市 切入点:首日溢价 出处:《金融研究》2010年04期
【摘要】: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正在推进,其成功与否应该建立在对于历史问题的总结。我国股票发行上市首日回报率高达267%,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各国。本文构建了新股发行的供求理论,实证检验了发行超额抑价的影响因素。我国证券监管部门设立了发行上市额度并且规定了发行定价方式,希望籍此稳健发展股市,但是实际上导致了发行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出现了扭曲。同时,已发行的股票不一定能够及时上市流通。除信息不对称风险外,新股的认购者还要承担我国特有的投资锁定风险和财富转移风险。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证检验,本文指出金融管制和投资风险导致了我国股票发行超额抑价。从根本上讲,我国以往的新股发行超额抑价现象是制度性抑价,是政府干预市场的结果。本文认为,当前的新股发行改革是必要和正确的。
[Abstract]:The reform of new issue system in China is advancing, and its succes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historical problems.The return rate on the first day of listing in China is as high as 267%,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In this paper, the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new issue is construct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xcess underpricing are tested empirically.The securities regulatory department of our country has set up the quota of issuing and listing and stipulated the way of issuing pricing, hoping to develop the stock market steadily, but in fact, it has caused the distortion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issuing market.At the same time, issued shares may not be able to be listed in time circulation.In addition to asymmetric information risk, the subscriber of new shares must bear the unique risk of investment locking and wealth transfer in China.Through theoretical demonstration and empirical tes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investment risk lead to excess underpricing of stock issuance in China.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e phenomenon of excessive underpricing of new issue in our country is institutional underpricing and the result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market.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current reform of new issue is necessary and correc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WTO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项目(编号70373012)和“企业业绩、公司重组和国家持股”项目(编号70373001)的支持
【分类号】: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煜辉,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国IPO抑价[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2 田利辉;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U型曲线和政府股东两手论[J];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扬;中国A股市场发行抑价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03期
2 曹凤岐;董秀良;;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3 李迅雷,孙建平;A股市场增发抑价的度量、成因和信号传递研究[J];财贸经济;2005年03期
4 李强;;全流通时期IPO抑价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5 谢赤,张祺;关于中国IPO市场季节性变动现象的实证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涂万春;陈奉先;;产权、市场结构与中国银行业绩效——基于修正的S-C-P分析框架[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7 赵威;王春峰;;中国特色IPO抑价的本质研究——发行制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孙建平;中国股市增发新股抑价的程度和原因[J];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04期
9 韩忠雪;朱荣林;王宁;;股权结构、代理问题与公司多元化折价[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5期
10 孙艳红;;论我国上市公司IPO发行定价的市场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和杰;中国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王性玉;中国证券市场博弈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3 陈蓉;中国首次发行新股市场化改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梁洪昀;A股一级市场收益特性与一二级市场资金分离性[D];清华大学;2002年
5 张慎峰;证券市场监管理论应用与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陈道江;中国证券市场演进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7 赵林茂;中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IPO)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王斌;IPO、市场有效与行为金融[D];复旦大学;2005年
9 汪宜霞;基于抑价和溢价的中国IPO首日超额收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安洪军;中国国有上市公司所有权集中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燕;中国A股首次公开发行价格低估现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2 俞颖;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有效性分析[D];西北大学;2002年
3 饶嫣红;中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张庆伟;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5 李娟;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李劲;中国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现象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2003年
7 梁建刚;新股发行定价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8 李瑛;中国新股发行抑价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9 王嵩;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现象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赵豫川;上海股市IPO抑价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明德;;骆驼上市骗局[J];董事会;2011年08期
2 施光耀;张健;马丽华;张麦云;;第一家中止发行公司——八菱科技启示录[J];资本市场;2011年08期
3 安阳;;破发藏玄机 心细自豪迈[J];股市动态分析;2011年27期
4 ;关于核准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批复[J];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1年06期
5 胡斌;;外国公司境内上市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银行家;2011年07期
6 ;上市之道——杨培国律师谈国内创业板(四)——民营企业上市的五个必经阶段[J];民主与法制;2011年15期
7 ;上市之道——杨培国律师谈国内创业板(六)——民营企业上市的四大“推手”以及报酬[J];民主与法制;2011年16期
8 ;2011年7月金融市场[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07期
9 罗中孝;;企业如何在国内成功上市的经验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8期
10 古华;;优质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田利辉;;金融管制、投资风险和新股发行的超额抑价[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李庆应;;公司股票如何发行上市[A];第二届环境保护市场化暨资本运营与环保产业发展高级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蒋晓伟;孙小君;;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发展与完善[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4 ;中国公司申请境外上市须报送的文件[A];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大楷;;沪深市场认股权证和正股关系的实证研究[A];纪念会计改革与开放30年暨上海市会计学会成立30周年专辑[C];2009年
6 ;监管部门对民营企业境外上市政策回顾[A];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柴亚军;王志刚;;股改与IPO抑价:从公司治理角度的实证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0(1)][C];2010年
8 朱文娟;;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对公司股价效应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赵天明;;抓住资本市场机遇,推进企业上市[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商文;证券发行上市保荐拟引入工作报告制度[N];上海证券报;2009年
2 山西证监局 卫文省;公司发行上市要有准确定位[N];证券时报;2009年
3 记者 李雪艳;太保成立H股发行上市委员会[N];中国保险报;2009年
4 记者 秦丽萍;广发行上市论证进行时[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5 记者 蓝有林;出版发行上市格局加速频动[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瑶;发行上市是城商行改革必由之路[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魏黎明;推智能终端网点 广发行上市前另类出招[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王智;农行A+H股发行上市之旅启动[N];经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田洋 实习生 龙睿;我省积极推动20家企业发行上市[N];贵州日报;2009年
10 王啸 复旦大学博士;现行企业发行上市体制下的几个问题分析[N];上海证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彭世平;中国创业板他律型注册制发行上市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郭明新;证券发行与上市制度国际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吴秀波;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梁化军;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与绩效检视[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志军;保荐制下的投资银行声誉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邱润根;外国公司跨境上市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宁文昕;保荐代表人、证券监管与保荐质量的提高[D];山东大学;2012年
8 王昌盛;上市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维;我国证券发行保荐人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吕临华;海外二板市场微观制度比较分析和启示[D];浙江大学;2002年
3 李冉;沪深股市新股上市溢价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4 李允默;我国新股上市首日溢价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5 唐涛;对我国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制度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郭玉良;豫高远设备拟A股上市战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王芳;佳特公司上市历程中的症结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陈巧巧;中国股市IPO抑价制度影响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9 张玉洁;基于企业视角的中小企业IPO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蔡文明;我国创业板市场IPO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98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69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