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与公司绩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3 21:49

  本文选题:股权激励效果 切入点:公司绩效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种特殊的制度导致了公司所有者与公司管理者之间目标不一致,故导致了代理问题的产生。为了解决代理问题,西方国家最早提出了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政策。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向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分配一部分的公司股权等经济权利,使公司的管理者能够从公司股东的角度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与公司股东分享利润,同时共担风险,从长远的角度为公司的发展服务。 这一激励制度在国外市场上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成为国外上市公司中激励和约束公司管理层的一个重要的机制。我国股权激励政策在上市公司中的推行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实践非常少,处于探索阶段。2006年是股权激励政策实施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随着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行,国务院联合证监会在2006年发布了两份针对股权激励政策实施的指导性文件,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经济环境及法律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研究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实施的效果对股权激励政策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06年-2011年间宣告并坚持实施了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汇总2006年至2010年间上市公司数据,有79家上市公司在这一阶段中实施了股权激励政策,剔除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异常及不完整的上市公司,得到实证研究样本共67家上市公司。基于模型检验对样本数量的要求,本文没有再对这些研究样本进行行业之间的细分,可能会对实证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比较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是否会明显的改善公司的财务绩效,在实证过程中,我们为每一个研究样本选取了一个未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配对样本进行对比分析,配对样本的选择标准为:一是与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研究样本所处行业相同,行业划分标准采用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行业标准;二是研究样本与配对样本在相同年度内总资产账面价值最为接近,以保证研究样本与配对样本公司规模相似,减少二者之间的差异对研究目标的影响。 本文主要运用规范研究分析理论,实证研究分析数据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2006年之后的资本市场提供的财务数据,对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写作的思路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部分。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一定的评述,并分别阐述了不同观点下的理论支撑;然后对股权激励政策下的激励标的进行界定,并对国内的关于不同股权激励模式激励效果的文献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为第四部分的实证提供参考。 第三部分从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考察样本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股权激励政策实施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别从行业、公司规模、股权性质、激励标的的选择及来源、激励有效期的长短及行权条件下的绩效考核体系几个角度对考察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在各个考察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存在股权激励模式中激励标的及来源单一,激励有效期过短导致约束不足和绩效考核体系过于简单的问题。 第四部分为本文的重点,实证分析部分。基于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及国内外文献综述,本文首先提出了三个研究假设:假设一: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其公司绩效改善程度明显高于未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假设二:公司绩效水平的改善与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显著正相关。假设三:不同股权激励标的的激励效果不同。 本文根据选取的资本市场上的财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对假设进行检验。首先选取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将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设定为评价公司长期发展能力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6个评价指标进行降维简化,提取公共因子变量,得到了公司绩效水平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然后通过配对样本的选取,对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及不同股权激励标的的激励效果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描述性统计及配对T显著性检验,对假设一和假设三进行验证。最后,对股权激励政策实施与否与公司绩效改善程度之间的显著性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作为哑元变量的股权激励政策实施与否与公司绩效综合得分的改善之间显著正相关,从而对假设二进行了验证。 第五部分首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本文的三个研究结论:第一,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确实能够带来公司绩效水平的改善;第二,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的激励效果优于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第三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与公司绩效改善显著正相关。然后在综合前述理论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二是积极发展我国的经理人市场;最后要尽快完善上市公司对管理层的绩效考核体系。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的研究对象设定为2006年之后宣告并实施了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这样就去掉了一些仅宣告而没有实施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能够更准确的反应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 (2)本文选取的对公司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与以前学者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反应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外,基于股权激励政策为长期激励机制的考虑,本文加入了总资产增长率及营业收入增长率两个代表公司长期发展能力的指标对公司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得公司绩效水平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评价。 (3)本文所采用的实证模型不仅包括一般的回归分析模型,同时引入了因子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模型,将复杂的公司绩效综合评价转化为简单的综合得分情况;同时本文的研究重点为公司绩效水平的改善程度,因此不仅对股权激励政策实施后的公司绩效进行了研究,同样对实施前的绩效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使得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更为明确,具有可比性。 由于时间、研究样本数量及笔者研究水平的局限,本文仍存在如下几个不足的地方:(1)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6年之后宣告并实施了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剔除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后,仅有6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样本数量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实证分析的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完全反应所有信息。(2)股权激励政策作为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其激励效果只有经过比较长的激励期间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政策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对股权激励政策实施后的公司绩效水平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短期内的财务数据不能充分体现公司的综合绩效改善水平。随着我国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及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将会有更多的样本参与到实证研究中来,从而可以得到更为显著有效的研究结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2.92;F832.5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增基,蒲海泉;非对称信息下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04期

2 张宗益,宋增基;上市公司经理持股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胡铭;上市公司高层经理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3年04期

4 王光映;企业绩效评估方法综述[J];科技和产业;2005年01期

5 向朝进,谢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5期

6 徐大伟,蔡锐,徐鸣雷;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MBO[J];管理科学;2005年04期

7 王秋霞;陈晓毅;;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的经济绩效实证研究[J];市场论坛;2007年08期

8 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05期

9 于东智,谷立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效用及影响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09期

10 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葛军;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计专;股改中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崔颖;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7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707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0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