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非均衡状态下的通货膨胀成因与治理
本文选题:金融非均衡 + 通货膨胀 ; 参考:《财经科学》2010年12期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非均衡现象日益突出。金融非均衡发展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控制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非均衡发展及其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金融非均衡发展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最后提出了应对金融非均衡的政策策略:一是货币政策事前策略;二是加强金融监管和运用财政政策的策略。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henomenon of financial disequilibrium in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financ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ultimate goal of monetary policy-controlling infla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financial disequilibrium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nflation, and proves that financial disequilibrium development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inflation.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financial disequilibrium: first, monetary policy in advance; second,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applying fiscal policy.
【作者单位】: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商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J51703)
【分类号】:F8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邹璇;;当前中国通货膨胀压力成因与治理——外汇储备和产能角度下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吴强;;中国当前的通胀与汇率问题[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刘海涛;;当前我国CPI走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年04期
3 廖冰武;贤成毅;;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陈春春;胡日东;;基于成本压力的当前通货膨胀研究[J];价格月刊;2011年09期
5 郭其友;陈银忠;;人民币汇率升值下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基于递归SVAR模型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家;2011年08期
6 吴强;;关于当前通胀与人民币汇率的几个问题[J];理论导刊;2011年12期
7 吴强;;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与应对思路[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彭海啸;;基于开放经济背景下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22期
9 许冷杉;;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余永定;;理解流动性过剩[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04期
2 卢锋;;大国经济与输入型通胀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04期
3 易宪容;;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特征[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年10期
4 乔海曙;邓婷;;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与中国样本[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魏杰;;探求流动性过剩的化解之道[J];中国金融;2007年17期
6 金萍;从价格调整机制看通货膨胀[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熊仁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薛平;刘伯雅;;金融非均衡下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2 李先耕;;关于治理通胀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3 苏衡,于印辉;试议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年10期
4 赵莹;;是紧还是松——货币政策取向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4期
5 王玉珍;;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现实和选择[J];武汉金融;2008年08期
6 ;全球通胀形势、货币走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8期
7 李颖;;经济结构优化中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李颖;;优化经济结构的财政货币政策路径选择[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9 林志远;;2011国际金融形势和中国对策[J];北京观察;2011年01期
10 吴汉洪;崔永;;中国的铸币税与通货膨胀:1952—2004[J];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超林;;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国良;曲国库;;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效果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朱孟楠;严佳佳;;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许坚;;运用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可以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6 曹永琴;;贫困是非对称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吗?——理论及基于中国1952—2006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7 孙日瑶;;论货币政策的不完备性与我国对策[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8 闫素仙;;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刘锡良;李镇华;;信用配给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增刚;;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笔 董沛;稳定物价[N];工人日报;2010年
2 胡振虎;为什么美国没有通胀压力?[N];中国财经报;2011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 余斌;中国经济面临七大挑战[N];江苏经济报;2009年
4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 管涛;避免因为成功而失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5 赤择远;抑通胀 宏调政策需软硬结合[N];证券日报;2010年
6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经济研究所 执笔人 宋立 王元;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十分必要[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记者 徐丽艳;央行发布报告六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N];中国企业报;2008年
8 记者 但有为 苗燕 编辑 谢丹敏 于勇;美元“去危机化” 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隐现[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记者 王宇姚 均芳;防通缩,已成近期货币政策关注重点[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贺江兵;央行调控再陷两难 专家建议减税保增长[N];华夏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张西征;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决策[D];南开大学;2010年
6 伍戈;转轨经济中的商业银行特征与货币政策效率[D];复旦大学;2004年
7 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8 方卫星;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莉;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新挑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江武成;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通货紧缩时期为例的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子尧;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周晔;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3 邹忠伟;金融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4 庞拥军;资产价格波动下的货币政策选择[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瑞丽;试析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徐英吉;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7 吴兴敏;我国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途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李静洁;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谢亚;面向新世纪的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10 阿日古那;货币政策低效之成因及对策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32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73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