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金融宏观与微观监管体系建构
本文选题:碳金融 + 监管 ; 参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构建科学的碳金融监管体系是保障碳金融交易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监管理论在监管需求、监管体制、监管效果等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对探索碳金融监管体系和架构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登记监管等措施实施的实践经验来看,碳排放现货的金融属性决定了短期内可以将碳排放现货与衍生工具一起纳入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监管,长期则需建立相宜的监管规则。我国碳金融监管体系的架构应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结合,应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负责识别、检测和控制系统性风险;在中国人民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碳金融监管部门负责碳金融的微观审慎监管。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 scientific carbon finance regulatory system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e transac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has made new progress 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supervision demand, supervision system and supervision effect,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value to explore the system and structure of carbon financial supervision.From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EU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reg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other measures, the financial property of carbon spot determines that carbon spot and derivatives can be brought into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to supervise in the short term.In the long run, appropriate regulatory rules are needed.The framework of China's carbon finance regulatory syste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and mi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and establish a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committee, led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o identify, detect and control systemic risks when the conditions are ripe.Within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 special supervision department of carbon finance should be set up to supervise the mi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of carbon financ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省银监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059)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1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646)
【分类号】:F832.1;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志强;;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新架构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5期
2 张伟;;当代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7期
3 刘志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安排的国际实践[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8期
4 张晓朴;卢钊;;金融监管体制选择:国际比较、良好原则与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9期
5 李妍;;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09年08期
6 逄锦聚;;我国碳金融交易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经济学家;2012年11期
7 李成;;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演进及其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顾洪梅;杨文丽;何建华;;我国碳金融综合监管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瑞红;;逆周期监管工具、机制与中国的选择[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吴丽霞;;金融危机理论与中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张金城;李成;;银行信贷、资本监管双重顺周期性与逆周期金融监管[J];金融论坛;2011年02期
4 陆静;张佳;;中国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评估[J];金融论坛;2011年09期
5 刘扬;;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中国金融监管的政策选择——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6 徐辉;李健;;金融监管制度与机会主义行为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3期
7 陈文;;对现阶段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若干思考[J];福建金融;2010年07期
8 刘扬;;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中国金融监管的政策选择: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视角[J];南方金融;2011年07期
9 苗永旺;王亮亮;;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8期
10 史建平;高宇;;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静如;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对资产负债表波动性的影响[A];第四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非;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张铁强;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吴云峰;金融创新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方建珍;信用风险转移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守海;金融审慎监管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6 王靖国;顺周期行为机制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与实证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7 张小波;金融开放的风险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郭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徐慧丹;中国保单持有人利益保护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吕志华;基于宏观经济波动的CreditRisk+模型的重构及其在商业银行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燕萍;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监管法律制度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姜岱笋;当前国际金融监管发展及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跃辉;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学;2009年
4 黄伟;我国房地产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监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亮;后危机时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夏梁省;后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评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雷建花;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监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茜;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吴冠;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10 虞增鑫;功能性金融监管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尹继志;;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地位与权限[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3 肖兴志;韩超;;中国银行业监管效果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4 胡维波;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4年03期
5 白宏宇,张荔;百年来的金融监管:理论演化、实践变迁及前景展望[J];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01期
6 沈联涛;;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此次金融危机的联系及其改革方向[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7 苏新茗;;全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解决之道[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8 沈坤荣;李莉;;银行监管:防范危机还是促进发展?——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5年10期
9 吴思麒;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组织机构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35期
10 王君;金融监管机构设置问题的研究——兼论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申文奇;欧盟碳金融市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楼凤;;构建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7期
2 刘倩;王遥;;碳金融全球布局与中国的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8期
3 颜海轶;郁璇;;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华北金融;2011年01期
4 王明;;中国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年06期
5 田璇;;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对策探析[J];商业会计;2011年19期
6 刘婧;;上海碳金融发展的思考及建议[J];环境经济;2011年07期
7 沈冰;冉光和;鲁钊阳;;中国碳金融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9期
8 杨丽;曾少军;;国际气候合作与我国碳金融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2期
9 王朝晖;;探讨碳金融全球布局与中国的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年09期
10 李亮亮;许春燕;李振国;;碳金融定价权分析[J];中国商贸;2013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弘;柴颖;;碳金融的法律促进[A];金融法学家(第二辑)[C];2010年
2 杨艳;;碳金融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3 丁玉梅;刘应元;;发展碳金融 促进低碳经济[A];《武汉金融》2010年第12期[C];2010年
4 慕丽杰;;低碳经济发展和碳金融体系的构建[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5 刘丽伟;;世界碳金融的区域效应及制约因素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6 邵四华;;积极探索碳金融发展模式 支持我市低碳经济发展[A];民革组织为天津市“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做贡献主题研讨会材料[C];2010年
7 王小磊;;碳金融与巴士快速交通[A];西南汽车信息:2010年下半年合刊[C];2010年
8 鲍文;;碳金融与经济低碳转型[A];2014全国金融创新与经济转型博士后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仲伟周;郭大为;仲云云;;基于碳金融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研究[A];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0)——第六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10 王鲁娜;;内外环境下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能源金融研究组成员 博士 李丕东;碳金融:发展新能源的助推器[N];国家电网报;2009年
2 ;碳金融四大功能与四大问题[N];上海证券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飞 通讯员 李新龙 孙朝;武汉将打造碳金融中心[N];中国环境报;2010年
4 郭凯;发展多层次区域性“碳金融”探讨[N];金融时报;2010年
5 记者 顾意亮;率先发展“碳金融”[N];人民政协报;2011年
6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 李兵兵;通过量化社会激励机制来构建碳金融体系[N];光明日报;2011年
7 贺浪莎;碳金融发展前景广阔[N];经济日报;2011年
8 记者 潘永东;碳金融:未来全球金融博弈的战略性新领域[N];金融时报;2011年
9 记者 周轩千;碳金融:银行大有可为[N];上海金融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玺 通讯员 梅刚;内蒙古“碳金融”谋求破局[N];工人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兆东;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及防控[D];吉林大学;2015年
2 张善明;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张云;中国碳金融交易价格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程炜博;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客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志强;构建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钱辰;中国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3 周卫锋;我国碳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韩琳慧;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5 王凤奎;论通过开发金融破解碳金融发展难题[D];吉林大学;2011年
6 牛慧;碳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博;碳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平飞;欧盟排放权交易体制下碳金融资产定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淼淼;中国碳金融发展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柴佳;河北省碳金融产品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5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76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