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扩大就业的货币政策——基于结构性就业分析
本文选题:扩大就业 + 货币政策 ; 参考:《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03期
【摘要】: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使得单位结构性和产业结构性就业变化较大,从而导致我国自然失业率较高,加之金融危机对我国扩大就业的影响,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化解较高的失业率水平,可以通过选择实施如下一些有差别的或偏微观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就业:一是积极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加大对私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四是大力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贷款;五是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金融支持;六是增加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
[Abstract]:As a result of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deepening of enterprise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the structur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al employment changes greatly in China, which leads to a higher natural unemployment rate in China, and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expansion of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China'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higher unemployment rate, we can expand employment by implementing some different or partial micro monetary policies as follows: one is to actively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other is to increase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ird, 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to private enterprises; fourth, vigorously support university graduates' start-up loans; fifthly, 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for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projects; and sixthly, increase loans to agricultur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均衡的就业理论与扩大就业的财政货币政策”(06BJL01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822.0;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蔡f ,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巨文辉邋刘文军 郝大明 郭宇强 宋雪清;[N];中国信息报;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华详;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崔木花;;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黄晓霓;;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王守敬;;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孟祥健;;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郑家欢;吴志祥;;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10 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建一;;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常慧娟;;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李毅;;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5 王娜;邱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Pr;钟世霞;;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8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怀;韩瑞;;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8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恒超;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鹏;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谭啸;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史玉岩;开发节地型居住小区的技术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曹晗峰;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就业服务NPO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商鹏鹏;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之配套制度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2 廖常勇;对国债投资的理性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04期
3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年10期
4 蔡f ,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尚学;申琳;;论就业优先的货币政策之理论与事实依据[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陈洪 ,唐国兴;我国货币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3 严红波,曹宗明;论90年代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特征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1999年04期
4 张成思;;随机冲击、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波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张云贵,饶志国,章克;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J];学术论坛;1989年04期
6 盛昌兴;论我国“九五”期间货币政策的合理取向[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6年01期
7 汪晓冰;试论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8 林贵;积极推进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的改革迎接加入WTO[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王清星;宏观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选择[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10 周维勇;;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 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超林;;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国良;曲国库;;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效果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朱孟楠;严佳佳;;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许坚;;运用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可以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6 曹永琴;;贫困是非对称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吗?——理论及基于中国1952—2006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7 孙日瑶;;论货币政策的不完备性与我国对策[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8 闫素仙;;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刘锡良;李镇华;;信用配给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增刚;;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楚;“从紧”须兼顾扩大就业[N];南方日报;2007年
2 余丰慧;货币政策从紧关乎民生[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余丰慧;货币政策从紧将带来哪些影响?[N];西部时报;2007年
4 仲和;从紧货币政策会有多紧[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本版编辑邋余丰慧 陈序 张学冬;货币政策从紧关乎民生[N];市场报;2007年
6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投资品价格上涨意味着什么[N];华夏时报;2009年
7 中国人民银行秦安县支行副行长 李来福;秦安支行:从六个方面有效实施货币政策[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李可邋高洪艳 实习记者 宋菲;从紧的货币政策会淡出[N];中国贸易报;2008年
9 记者 李倩;央行雷霆行动 落实适度宽松[N];金融时报;2008年
10 闫立良;周小川:制定货币政策要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N];证券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张西征;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决策[D];南开大学;2010年
6 伍戈;转轨经济中的商业银行特征与货币政策效率[D];复旦大学;2004年
7 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8 方卫星;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莉;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新挑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江武成;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通货紧缩时期为例的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子尧;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周晔;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3 邹忠伟;金融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4 庞拥军;资产价格波动下的货币政策选择[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瑞丽;试析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徐英吉;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7 吴兴敏;我国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途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李静洁;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谢亚;面向新世纪的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10 阿日古那;货币政策低效之成因及对策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90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79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