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绩效视角下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与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企业社会绩效 + 机构投资者 ; 参考:《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层出不穷的企业恶性事故和欺诈行为使得企业社会绩效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投资者们意识到除了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企业监控指标。多维度的企业社会绩效反映了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社会绩效良好的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而相比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更有动机和能力监控企业社会绩效,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偏好企业社会绩效良好的公司,并进一步督促持股公司改善企业社会绩效。在我国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背景下,深入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社会绩效的互动关系,对我国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进而促进企业社会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回顾,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践确定了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并对机构投资者积极主义和企业社会绩效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从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样本与数据、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其次,从持股动机、影响因素和持股方式三个方面对企业社会绩效视角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机理进行了剖析,为下面的实证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再次,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设计了涵盖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公益七个方面共计23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企业社会绩效的计量,本文对企业社会绩效视角下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与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基于企业社会绩效的持股偏好,通过对企业社会绩效与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企业社会绩效与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企业社会绩效各维度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三方面关系的检验,证实了企业社会绩效视角下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偏好,即持股过程中扮演了道德偏好角色。然后,从持股目的、持股策略、持股效果三方面剖析了我国机构投资者道德偏好角色背后的持股机制,解决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基于企业社会绩效“为什么持股”、“怎么持股”以及“持股效果如何”的问题。结论显示我国机构投资者道德偏好角色背后存在一定的经济因素,道德偏好角色的形成源于正面筛选策略的采用,且机构投资者持股仅能促进企业社会绩效微弱的改善。进而推断我国机构投资者目前扮演的道德改善角色尚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炼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升企业社会绩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Abstract]:In addition to economic performance, investors realize that social performance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indicator of corporate monitoring. Multi-dimensional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reflects the different interests of various stakeholders, and enterprises with good social performance have grea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individual investor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have more motivation and ability to monitor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prefer companies with goo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when mak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further urge shareholding companies to improv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igorously developing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China's capital marke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hareholding an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China's capital market and the promo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determines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ctivism an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On this basis, the research design is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the research thought and frame, the research sample and data, the research method.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harehol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from three aspects of motiv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ways of holding shares, and provides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ollowing empirical analysis. Thirdly, based on stakeholder theory, the paper designs a total of 23 indicators including shareholders, creditors, government, employees, suppliers, consumers and social welfare. A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China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preference and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harehold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First of all, we test the prefer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based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through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s a whol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various type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holding shares. The tes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hareholding proves that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preference for holding shar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that is, the role of moral preference in the process of holding shares.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hareholding mechanism behind the moral preferenc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urpose of holding shares, the strategy of holding shares and the effect of holding shares, and solves the problem of why holding shares based on the social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hold shares and how to effect them.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re are some economic factors behind the moral preferenc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China. The formation of moral preference role originates from the adoption of positive screening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hareholding can only promote the slight improv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ral improvement role played by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China is not significa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empirical analysis,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are extract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vigorously developing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improving the social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48;F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记军,余元全;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的趋势分析[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桂生春;包文兵;;证券市场两类投资者行为的经济分析[J];中外科技信息;2002年12期
3 牛凯龙,林文顺;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股票市场运行状况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4 常科;;ETFS的运作模式与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年01期
5 李庆尊,谭中明,董国福;正反馈交易与证券投资基金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J];统计与决策;2005年02期
6 康永涛;我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策略的演变与分析[J];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5年05期
7 向锐,李琪琦;行为财务与投资者行为分析[J];统计教育;2005年10期
8 万俊毅;机构投资者与股票市场互动发展的机理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20期
9 李锋;多元化诱发大盘蓝筹失血[J];证券导刊;2005年39期
10 王建文;;完善我国证券私募制度的初探[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海燕;孙健;;监督或无为:异质机构投资者对代理成本的影响[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姚颐;刘志远;;机构投资者可以成为大股东的制衡力量吗?[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于李胜;王艳艳;杨丽彬;;投资者特征与盈余公告后的漂移现象(PEAD)[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4 唐松莲;袁春生;;投资者或投机者:从持股行为与公司业绩关系看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尹哲;;积极股东主义、控制权安排与中小企业成长性——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伊志宏;李艳丽;江轩宇;;机构投资者具有监督作用吗——来自股权激励宣告公司的证据[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黄兴年;;国有企业集团建设中合格监督制约主体条件的分析[A];第七届国有经济论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金莲花;张志花;;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来自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高雷;张杰;;控股股东、机构投资者与现金股利[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健;刘斌;;应计异象与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证券研发中心 郭燕玲;并非“5·30”再现 继续调整空间可能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诗颖;IPO时代 寻宝游戏回归基本面[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钢铁股:行业景气欠佳基金发力迟疑[N];现代物流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贺辉红;金融地产疲弱拖累大市[N];中国证券报;2009年
5 冯光华 杨俊虹 汪盛才;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N];金融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闫立良;QDII不会分流A股市场资金[N];证券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闫立良;ETF揭秘机构财路图[N];证券日报;2006年
8 宏;股指期货强化蓝筹股地位[N];证券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家路美;百亿债转股释放 机构投资者抢滩[N];证券日报;2007年
10 渤海投资 周延;大涨小回 仍有反复[N];中国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世勇;制度约束、大股东代理与机构投资者持股选择[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汪忠;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的目标公司治理评价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刘杰文;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利人;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林文生;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与监管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张清;机构投资者介入上市公司治理的机制和绩效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蒋露洲;机构投资者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微观机理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仲民;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结构[D];吉林大学;2005年
9 毛磊;企业社会绩效视角下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与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魏巍;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琳娜;机构投资者与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7年
2 周雅;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裴崇毅;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张霞;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闫惠;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孟静怡;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惰性问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7 王帅;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蒙惠芳;我国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刁玉晗;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10 苗春;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公告市场反应关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62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86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