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利率期限结构与最优利率规则
本文选题:流动性过剩 + 利率期限结构 ; 参考:《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摘要】:本文引入利率期限结构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弱化效应,在此基础上,在基准LRE模型框架内又引入流动性过剩因子,定量给出了流动性过剩约束下的稳健最优利率规则和流动性过剩均衡确定性条件。本文认为,当经济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最优利率规则体系应当至少包含最优利率规则和流动性管理策略两个方面,相应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也应广义化,包括短期名义利率目标和流动性过剩目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流动性过剩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采用流动性管理策略保持当期流动性过剩与预期流动性过剩存在相互权衡的关系,同时降低短期名义利率对产出缺口和通胀率的反应系数,并根据预期流动性过剩与当期流动性过剩的比重调整对利率规则与流动性管理策略的依赖程度。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is introduced to analyze the weakening effect of excess liquidity o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On this basis, the excess liquidity factor is introduc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enchmark LRE model. The robust optimal interest rate rule and the deterministic condition of liquidity excess equilibrium are given quantitatively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excess liquidity. This paper holds that when there is excess liquidity in an economy, the optimal interest rate rule system should include at least two aspects: the optimal interest rate rule and the liquidity management strategy. Accordingly, the operational objectives of monetary policy should also be generalized. Including short-term nominal interest rate target and excess liquidity targe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excess liquidity, the central bank must adopt liquidity management strategy to maintain the trade-off between current liquidity excess and expected liquidity surplus. At the same time, it reduces the response coefficient of short-term nominal interest rate to output gap and inflation rate, and adjusts its dependence on interest rate rules and liquidity management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expected liquidity excess and current liquidity surplus.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30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JA790013) 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08T036)
【分类号】:F820;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效应分析——二论资金流动性过剩[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2 范小云;刘开林;;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自愿性与非自愿性因素辨析——兼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3 赵进文;高辉;;中国利率市场化主导下稳健货币政策规则的构建及应用[J];经济学(季刊);2004年S1期
4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5 彭兴韵;;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6 刘斌;最优简单货币政策规则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J];金融研究;2003年09期
7 刘斌;;我国DSGE模型的开发及在货币政策分析中的应用[J];金融研究;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晓畅;;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下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探索[J];北方经济;2012年04期
2 段京怀;论宽松的货币政策适用的条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王宏涛;张鸿;;中国CGG货币规则模型的建立及其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4 袁靖;;规则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适度性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余元全;;资产价格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兼论当前高物价的根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朱睿博;;从货币供应量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戴国海;;McCallum规则与Taylor规则在我国的比较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7期
8 李雪;;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的博弈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9 包明华;倪晓宁;;流动性、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过剩[J];财经科学;2009年03期
10 李云峰;;中央银行沟通是否更有助于预测官方利率决定——来自《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证据[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韩曙平;李平;;2007年前后中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薛鹤翔;许志伟;罗大庆;;投资流动性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能稳定经济吗?[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陈志斌;曹屿峥;;宏观政策的微观作用机理与着力点解析——基于西方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研究[A];当代会计评论(第3卷第1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效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范建华;股票市场稳定性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韦邦荣;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0年
4 陈文政;中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勇;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D];南开大学;2010年
6 田蕊;流动性冲击与金融稳定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田苗;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关大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勤;基于消费者保护的金融监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王柏杰;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小锋;利率规则在我国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俊芳;我国货币政策对产出的传导渠道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娜;有关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和趋势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德q,
本文编号:1902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90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