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银行间互相持有次级债券的风险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18 10:16
【摘要】:利用约化法对银行之间互相持有次级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研究对银行资本充足率、银行违约概率、新发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与不互相持有相比,一方面,银行采取互相持有次级债的策略,大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且当次级债回收率高于一定水平时,将降低银行新发债券的信用利差;但另一方面,互相持有次级债引发的违约传染风险将是巨大的.一家银行的信用事件会引起整个银行业的信用危机,这在金融危机中已被证明.鉴于此,监管层要对银行互相持有次级债严加规定和监管.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isk of banks holding subordinated debt between banks is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nd the effects on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of banks, the probability of bank default and the credit spreads of newly issued bonds are studied. On the one hand, banks' strategy of holding subordinated debt to each oth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nd when the recovery rate of subprime debt is higher than a certain level, it will reduce the credit spreads of newly issued bank bond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risk of contagion from mutual holdings of subprime debt would be enormous. A bank's credit event can cause a credit crisis across the banking sector, as demonstrated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view of this, regulators to each other to hold subordinated debt 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数学系;莆田学院数学系;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7CB8149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471106;70673068) 福建省省属高校基金资助项目(2008F5050) 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资助项目(2008HX03)
【分类号】:F832.5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薛明皋,李楚霖,龚朴;优先级债务与次级债务的激励效应[J];管理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袁桂秋,丁正中;具有不可预测风险的项目投资理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2 袁桂秋;RAROC原理下的信用风险度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大永;信用风险理论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刘向华;竞争投资与风险债务的实物期权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赵海滨;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程东跃;我国金融租赁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刘小坤;企业债券:信用风险与市场监管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何旭彪;VaR风险耦合理论模型、数值模拟技术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蒋东明;基于信用评级和违约概率的贷款定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张智梅;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及管理的改进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王传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10 杨文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与管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鄢文静;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2 刘江;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赵玉旭;现代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我国银行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李丽;信用风险模型的比较与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作清;基于系方法的违约相关性度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白传锋;公司债券定价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陈东海;基于CreditRisk~+模型的银行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刘杰;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陈田;信用风险中的单向违约传染定价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白忠祥;时滞信用风险下可违约债券的定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红;用实物期权模型对商业银行次级债定价[J];南方金融;2005年05期

2 陈耀辉;银行系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3年02期

3 谢保嵩;系统性风险、金融稳定与中央银行[J];西南金融;200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向华;竞争投资与风险债务的实物期权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47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247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