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不同汇率管理机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1 14:11

  本文关键词:不同汇率管理机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汇率管理机制下的货币政策:中国经验

向右移动到IS7曲线位置,,从而市场均衡点由E点移动到E”点。所以浮动汇率制下,货币的汇率变动会加强货币政策的效用。

用Mundell-Fleming模型分析管理浮动汇率管理机制下贸易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如图2.6:当全球经济增长加?陕或国外对我国产品需求增大导致我国出口需求增大时,ISl曲线右移到Is2,利率的上升导致资本内流,国际收支顺差,本币升值。本币升值抑制了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使IS2往回移动到Is3,最终国内经济平衡点从c点移到A点。这说明浮动汇率制可以起到有效减轻外部冲击的作用,有利于增加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调节能力。

图2.6固定汇率制下出口需求增大的影响

(2)从货币模型的角度

在开放经济中,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MS)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MS=D+R

其中,D表示来自国内的货币投放,如国内银行放贷;R表示来自国外的货币投放,在我国主要指国际收支顺差产生的外汇占款。

2005年汇率管理机制改革后,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真正的管理浮动,汇率的升值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因为在新的汇率管理机制下,央行不会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使货币政策要服务于汇率稳定。相反,汇率的波动有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比如国际收支顺差扩大,会带来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从而减小国际收支,最终带来R的减小,即来自国外的货币投放减少.而货币模型公式中的D能够被中央银行控制,这样就增强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自主性。所以人民币在2005年到2007年的这段时期近lO%的升值,对抑制经济过快增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汇率管理机制下的货币政策:对比研究

3不同汇率管理机制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对比研究

从第2部分的历史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2005年的汇率管理机制改革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增强,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第4部分的实证分析也说明了这个结论。

3.1货币政策操作的对比

(1)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角度

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业务等。在2005年前市场化手段运用得不多,中国人民银行在1998年才取消指令性贷款限额,开始真正的货币政策市场操作。央行在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后较多地运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调节等

手段,如表3.1所示。

表3.1

1994年至2011年央行动用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工具的情况表

存款基准利率调整前

调整后

3.50%3.25%3.00%2.75%2.50%2.25%2.52%3.60%3.87%4.14%4.14%3.87%3.60%3.33%3.06%2.79%

201201201201

存款准备金率l:大型金

调整El期

融机构?调整前

1年6月201年5月18

ElEl

调整日期

调整后

21.50%21.00%20.50%20.OO%19.50%19.OO%18.50%18.00%17.50%17.00%16.50%16.OO%15.50%16.OO%17.00%16.50%

201201201

1年7月7日1年4月6日1年2月9日

3.25%3.OO%2.75%2.50%2.25%2.52%3.60%3.87%4.14%4.14%3.87%3.60%3.33%3.06%2.79%2.52%

21%20.50%20.00%19.50%19.00%18.50%18.00%17.50%17.00%16.50%16.00%15.50%16.00%17.00%17.50%

1年4月21日1年3月25日

2010年12月26日2010年10月20日2008年12月23日2008年11月27日2008年10月30日2008年10月9日2008年9月16日2007年12月21日2007年9月15日2007年8月22日2007年7月21日2007年5月19日2007年3月18日

2011年2月24日

201

1年1月20日

2010年12月20日2010年11月29日2010年11月16日2010年5月10日2010年2月25日2010年1月12日2008年12月25日2008年12月5日2008年10月15日2008年9月25日

(中小金融机

构)17.500,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汇率管理机制下的货币政策:对比研究

2006年8月19日2006年4月28

El

2.25%2.25%1.98%2.25%3.78%4.77%5.22%5.67%7.47%9.18%10.98%

2.52%2.25%2.25%1.98%2.25%3.78%4.77%5.22%5.67%7.47%9.18%

2008年6月7日2008年5月20日2008年4月25日2008年3月18日2008年1月25

El

16.50%16%15.50%15%14.50%13.50%13%12.50%12%11.50%11%10.50%10%9.50%9%8.50%8%7.50%7%6%8%13%

17.50%16.50%16%15.50%15%14.50%13.50%13%12.50%12%11.50%

l1%

2004年10月29日2002年2月21日1999年6月10

El

1998年12月7日1998年7月1日1998年3月25日1997年10月23日1996年8月23

El

2007年12月25日2007年11月26日2007年10月25日2007年9月25Et2007年8月15

Et

1996年5月1日2007年6月5日2007年5月15日2007年4月162007年2月25

ElEl

10.50%10%9.50%9%8.50%8%7.50%7%6%8%

2007年1月15日2006年11月152006年8月152006年7月5

ElElEt

2004年4月25日2003年9月21日1999年11月21日1998年3月21日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

从表3.1可以看出,2005年汇改后,货币政策比较频繁地运用了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市场工具对经济进行调节。在从1994年到2005年11年左右的盯住美元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总共调节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13次,而在从2005到2011年6年左右的管理浮动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总共调节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52次。这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得到

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实施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时,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小,央行可以较多地采用利率手段来调节经济。而在2005年实施汇改后,央行较多地采取存款准备金手段来调节经济。因为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尤其是升值压力较大,如果央行采取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手段调节经济,会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两种汇率管理机制下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两种手段使用次数对比情况表3.2所示。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5.2011l994.2005

不同汇率管理机制下的货币政策:对比研究

表3.2不同汇率管理机制下央行动用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工具的次数对比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的次数

34

调整存贷款基准利

.率的次数

18

49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

2005年汇率管理机制改革后,汇率的波动弹性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民币汇率成为了央行调节宏观经济的工具。在2005年到2008年年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汇率的升值降低了国内的通货膨胀。而在2008年年中到2010年,为了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因为在这段时间,人民币汇率如果继续升值,会加重国内经济的衰退。相反,在1994年到2005年的盯住美元汇率管理机制下,由于我国的外向型经济特征,为了维护汇率的稳定,常常带来货币供应的过度波动,从而让央行对货币供应进行被动对冲,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货币政策目标角度

对于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理论上,需要满足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等要求。我国1994年正式公布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货币供应量又被分为MO,M1、M2这样三个层次,MO表示流通中的现金,M1表示狭义货币,M2表示广义货币。1996年国家正式把M1确立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同时参考M0和M2。同时,央行在1998年1月1日取消信贷规模的控制。所以,可以说,在1994年到1997年,央行是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而从1998年到现在,货币供应量一直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最主要的中介目标。

由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所以,为了对比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盯住美元和管理浮动这两种汇率管理机制下的有效性,本部分选取M1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和CPI的年度数据进行作图分析。M1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波动情况如图3.1所示,M1增长速度与CPI的波动情况如图3.2所示。


  本文关键词:不同汇率管理机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6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36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b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