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Abstract]: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different theoretical studies,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bine the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commonly used in modern management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fuzziness and uncertainty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 With a view to making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financial services cluster.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金融学院;
【分类号】:F83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步芳;;首都金融产业集群优势与发展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3 迈克·E.波特,郑海燕,罗燕明;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02期
4 刘爱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2期
5 胡振华;贺艳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建中;持续竞争力: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李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4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陈乐乐;;基于自主创新的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姜遥;王慧;;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8 吕德中;美国消费者决策型态及其跨文化可推广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9 陈惠;;利用钻石模型分析安徽电子商务的竞争力[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王宏;王泽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及培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薇;;服务经济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曾宪植;;北京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与创新产业集群构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4 陈树文;任筱楠;;基于创新驱动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宋天和;莫垎;;论自主创新提升龙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宋北光;;论发挥研发中心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和带动作用[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7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韩平;程栋;;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文化产业形成机理分析[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高见;;构建共性协作网络 打造支持服务平台——粤东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和政策指引[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10 蔡建明;杜姗姗;;北京市综合性观光农业园效益影响机理及调控策略[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栋梁;中国民航运输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许方球;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胡顺东;基于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8 李士金;同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孙红;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三保;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2 肖艳玲,刘晓晶,刘剑波;基于熵值法的员工绩效指标权重确定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迈克·E.波特,郑海燕,罗燕明;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02期
4 李勇,史占中,屠梅曾;企业集群的内在特性与竞争力[J];开发研究;2004年02期
5 刘爱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2期
6 李琳,陈晓红;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年03期
7 刘恒江,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10期
8 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12期
9 蔡宁,杨旭;协作行为对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徐泽水,达庆利;多属性决策的组合赋权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兼论提升泉州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D];华侨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振华;贺艳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张慧文;;金融服务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J];上海金融;2010年06期
3 肖家祥,黎志成;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年04期
4 刘友金;;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与GEMN模型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7年09期
5 王洪庆;;基于粗糙集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经纬;2009年03期
6 肖家祥,黎志成;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4期
7 李生校;朱志胜;范羽佳;;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9年05期
8 刘宇敏;;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09期
9 和金生;白景美;;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4期
10 叶治斌;;惠州会展经济发展竞争力评价与实证分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2 周炯;杨平儿;;陕西省航空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4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苏华 高海波;金正大集团:获“中国县域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奖”称号[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2 吴光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 李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丁颖新 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需要产业集群[N];联合时报;2003年
3 杨凌;388个工业产业集群引领中原工业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4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产业集群 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赵丹;全国首个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落户南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郑彬;县市需要聚人气积财气[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7 王志 管洪辉;凤城“五大产业集群” 凸显工业强势[N];丹东日报;2010年
8 杨建新;积极培育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品牌基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9 记者 贾一;12个产业集群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N];铁岭日报;2011年
10 谈李;产业集群提升长三角企业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综合比较优势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甜甜;产业集群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竞争力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2 田璐;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 杨鑫;产业集群治理绩效评价及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4 王俊;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姜鹏鹏;中国滨海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涌;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陈得文;基于网络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罗登辉;知识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9 贺艳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孙天伟;企业网上竞争力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3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41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