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中国票据市场的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但是纵观国内外,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处于落后水平。国际上来看,中国票据市场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票据市场存在很大差距,是世界范围内票据市场建设较为落后的国家之一;国内来看,中国票据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远落后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与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作为国家金融市场重要的基础市场必将在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中国票据市场自身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票据市场发展的空间很大,因此对中国票据市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较多地从宏观角度来研究票据市场,对微观定价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现有的研究较多地是从逻辑上来判断票据利率的形成机制,实证分析十分少见。因此本文尝试对中国票据市场运行及定价进行研究。为了分析中国票据市场的整体运行状况及不足,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票据市场的发展及风险进行了比较研究;再将中国票据市场运行这一系统性问题的研究分解为票据市场承兑机制、流通机制与再贴现机制三个因素的作用方式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最后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中国票据市场利率定价的问题,包括票据贴现利率定价与票据转贴现利率定价。 本文在对票据市场的发展及风险、运行的研究中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票据利率定价研究则采用了短期动态利率模型模拟、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其中,误差修正模型用来对票据贴现利率定价进行实证分析;协整模型和随机数值模拟用来对票据转贴现利率定价进行实证分析。 中国票据市场发展与国际票据市场相比,差异体现在市场要素是否完善、再贴现功能是否有效、票据业务系统的信息技术水平、金融开放程度、是否有货币市场基金参与五个方面。在国内外风险比较中,国际成熟票据市场以美国票据市场为代表。美国票据市场的风险一般表现为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国票据市场风险则更加多样化。即使对于两国票据市场面临的同类风险,中国票据市场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在对中国票据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中发现,票据交易机制、票据市场结构与再贴现存在严重问题,并就以上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关建议。 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第一,票据贴现利率与票据转贴现利率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且票据贴现利率对票据转贴现利率的短期弹性小于长期弹性;第二,票据转贴现利率与Shibor6M具有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第三,随机数值模拟结果得出CIR模型生成的随机数的特征与实际数据的偏差要远远大于Vasicek模型,Vasicek模型对中国票据贴现利率的拟合程度较好。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围绕运行及定价展开对中国票据市场的研究。通过这一研究框架可以将中国票据市场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从而为中国票据市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的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接下来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然后构建本文的框架结构,并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指出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并就目前研究的不足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为票据市场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基于国内外票据市场领域的现有研究文献,本文将现有文献分为票据市场运行与利率定价两个方向,并分别进行归纳,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 第三章为中国票据利率定价理论基础,主要是对本文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包括利率决定与期限结构理论、短期动态利率模型。利率决定理论对四种重要理论进行了阐述;利率结构理论包括利率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理论;短期动态利率模型分别介绍了无套利模型与一般均衡模型。 第四章为国内外票据市场发展及风险分析,通过国外发达国家票据市场与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及风险比较来揭示中国票据市场运行状况及不足。首先是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及欧洲的成熟票据市场与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再以美国票据市场的风险代表成熟票据市场的风险,将其与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比较。 第五章为中国票据市场运行机制研究,包括中国票据市场构成要素与结构层次、票据市场承兑机制、流通机制与再贴现机制分析。票据市场构成要素探讨了市场交易主体与客体、价格与交易机制;票据市场结构层次是对票据市场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是分析了票据市场运行的三个子机制的作用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六章为中国票据市场利率定价的实证分析,包括中国票据利率机制分析、中国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与转贴现利率的实证分析。中国票据利率机制分析了中国票据市场的利率体系、票据利率的影响因素以及现有的利率定价模式;票据市场贴现利率实证分析是对其与相关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联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的实证分析采用了两种思路,一是以Shibor为基准利率的定价分析;二是基于短期动态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 第七章为总结与后续研究设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萱;李妍;;中国票据市场:发展评析与对策 选择[J];中国货币市场;2002年05期
2 王丽娅;关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若干问题[J];海南金融;2003年08期
3 范维纲;论发展票据市场的基础条件[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陈志行;我国票据市场风险及防范措施[J];西南金融;2003年08期
5 杨宗强;我国目前票据市场的问题与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6 马郧;多管齐下发展我国票据市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3期
7 苏涛;规范和发展票据市场的政策建议[J];金融会计;2005年06期
8 张梦荣;;制度的视角:中国票据市场制度安排研究[J];经济师;2006年03期
9 胡晋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回顾[J];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12期
10 冯丽娜;;英美国家票据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与管理;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常春;;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看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与防范[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2 张旭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互补——评《制度、合约与企业行为——永康民间票据市场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浙江卷)第五集[C];2006年
3 钱滔;;制度、合约与企业行为——永康民间票据市场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浙江卷)第五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施其武;发展票据市场意义深远[N];金融时报;2001年
2 文/谢恩学;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N];金融时报;2001年
3 FN记者 李倩;电子化:整合票据市场必由之路[N];金融时报;2005年
4 周松;票据市场拐点初现[N];金融时报;2005年
5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秦池江;发展票据市场势在必然[N];上海金融报;2003年
6 于力;力促现代化票据市场建设[N];上海金融报;2003年
7 戴小平;增加票据市场参与主体[N];上海金融报;2003年
8 宋光磊;票据化:助企业走出“账款泥潭”[N];中国财经报;2006年
9 卫东 亚光;农行票据营业部调控发展两手硬[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10 郝进;县域票据市场发展“迟滞”须关注[N];金融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曾涛;中国票据市场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许茜茜;中国票据市场运行及定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赵荣祥;信用制度下的票据市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忠;我国票据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陈华英;发展我国票据市场的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刘超;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董贺;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及其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徐丽娟;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对策分析[D];厦门大学;2005年
6 王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票据市场的模式构想和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7 王林新;中国票据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杨秋扇;论信息甄别与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D];浙江大学;2002年
9 朱焕启;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10 张志锋;我国票据市场发展滞后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
2453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45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