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Abstract]:China's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over Russia in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economic, financial, policy, infrastructure and talent, etc.) are even more obvious, but as two majo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geographical proximity, In the future, the competition in the fields of strategic space, financial resources,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currency will be inevitab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of policy, capital market and currency, and strive to achieve misplace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832.7;F83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军梅;;全球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传导机制、应对措施及中俄金融合作的空间[J];俄罗斯研究;2008年06期
2 李昌武;;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模式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J];山东纺织经济;2006年01期
3 刘军梅;;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人民币与卢布的竞争和合作[J];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4 唐朱昌;;莫斯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景透析[J];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天天;俄欲建国际金融中心 提高金融市场竞争力[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唐朱昌;孙加韬;;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与莫斯科的博弈[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2 李伟婷;;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分析[J];经济师;2008年05期
3 陈梁;;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思路[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02期
4 艾瑶;叶德磊;;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变化的方向——关于人民币国际化[J];天府新论;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嘉晓;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夏本翠;北京金融中心构建的问题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09年
2 李梦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3 王燕;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陈洁莉;论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劣势及发展对策[D];苏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梅;刘志扬;;俄罗斯经济的竞争力、发展困境及其出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04期
2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J];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04期
3 杨再斌,黄运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与约束条件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11期
4 张宇燕;东亚金融危机与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J];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Z2期
5 黄运成,杨再斌;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设想[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6 陈彪如,连平;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条件的探索——兼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J];世界经济研究;1994年04期
7 王传辉;国际金融中心产生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8 张锐;;世界资本争结俄罗斯新欢[J];经济;2006年04期
9 李虹,陈文仪;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和指标体系[J];经济纵横;2002年02期
10 姚国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一个综合解释[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燕;;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引发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2期
2 荣艺华;叶可松;王莹;;加强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J];中国货币市场;2010年02期
3 许培星;;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金融新高地[J];交通与运输;2010年01期
4 周锐;;早日让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J];中国人大;2010年05期
5 杨秀萍;;日元国际化及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J];华北金融;2010年01期
6 卞志村;毛泽盛;;后危机时期江苏金融业总部经济的发展机遇与对策[J];金融纵横;2010年02期
7 戴学明;;加快南宁市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8 张骏;常江;;上海市政府在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J];上海企业;2010年02期
9 马德伦;;认真落实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 做好2010年上海总部工作[J];上海金融;2010年02期
10 梁奋远;;金融中心建设的“啄木鸟”[J];上海人大月刊;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红军;;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A];纪念会计改革与开放30年暨上海市会计学会成立30周年专辑[C];2009年
2 陈岱松;罗羽琪;何单;;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治建设——新中国60周年之际的回顾与展望[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黄福宁;贾莹莹;;上海人民币产品中心建设:阻碍因素及破除对策[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4 项君美;;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5 肖锋;董瑞华;;上海财政体制改革的现状研究和理论思考[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红;;系统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7 孙立行;;论经济转型期如何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朱纯福;;金融创新发展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开发[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9 聂峰;;创建金融BPO人力资源供应新模式的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李光辉;;经济全球化下的诚信教育探究[A];第13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国内学者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证监局 颜旭若邋叶生明;深入贯彻四部门通知要求 加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8年
2 李中秋邋金士星;尚福林:支持黄金期货与现货市场协调发展[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早报记者 毛明江;陈辛:上海银行今年积极推进上市[N];东方早报;2008年
4 袁飞;上海整理金融中心建设新思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何晓曦;黄金期货上市首日开盘火爆[N];国际商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见惊雷邋熊毅;屠光绍面临三大攻坚战[N];华夏时报;2008年
7 刘颖;“钱生钱”的竞争力如何打造[N];解放日报;2008年
8 刘颖;金融创新应找准市场需求[N];解放日报;2008年
9 冯娟;将从紧货币政策落到实处[N];金融时报;2008年
10 上海金融学院副院长 贺瑛;基于国家战略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思考[N];金融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林;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2 刘斌;新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王雷;合作的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建华;大上海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细兵;信息共享价值和供应链协调价值的博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程瑶;中国电信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3 李志翠;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优化的新途径[D];山东大学;2006年
4 谢婉;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张声明;纺织服装产业“二元结构”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6 王清;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与我国的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7 王丽雅;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黄丽巍;华俄道胜银行在华货币发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张瑞;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竞争与合作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10 杨晓慧;香港与深圳两地港口集装箱物流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60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46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