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货币政策对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效应——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9 13:03
【摘要】:本文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两国的经验数据都印证了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推论;第二,货币非中性假说在两国的经验数据中均无法被拒绝;第三,在中国存在货币数量论所描述的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的预测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巴基斯坦却不存在;第四,两国若想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都必须在长期内降低通货膨胀率。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ong-term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 by using the autoregressive distribution lag model,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Pakistan is studied in the long run. The empirical data of both countries confirm the generally accepted inference that "inflation is a monetary phenomenon". Second, the monetary non-neutral hypothesis cannot be rejected in the empirical data of both countries; thirdly, there is a forecast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supply and inflation in China, which is not in Pakistan; Fourth, both countries must reduce inflation in the long run if they are to achieve higher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巴基斯坦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项目批准号:05JJD790019)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子课题的研究资助
【分类号】:F822.0;F726;F124;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2 伍志文;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反常规关系:理论及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传统货币数量论面临的挑战及其修正[J];管理世界;2002年12期

3 姚远;;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年02期

4 周锦林;关于我国货币“中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2年01期

5 朱慧明,张钰;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05年05期

6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7 陆军,舒元;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8 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9 刘金全,谢卫东;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J];世界经济;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兴敏,李军;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刘金全,崔畅,谢卫东;财政政策作用的阶段性和非对称性检验[J];财经科学;2003年01期

3 曾辉,刘洋;从操作工具看中国货币政策改革[J];财经科学;2005年03期

4 徐琼,陈德伟,周英章;效应时滞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财经论丛;2003年03期

5 黄安仲;;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选择:基于公开市场操作的研究[J];财经论丛;2006年04期

6 高晓红,王静;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击与变革[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8期

7 张国兴;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8期

8 高云峰;董邦国;;中国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实证研究——基于1994—2005年的协整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6期

9 马进;关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10 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J];财经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晴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金戈;经济转轨中的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D];浙江大学;2002年

3 樊卫东;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周英章;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提升途径[D];浙江大学;2002年

5 毛剑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6 方显仓;我国货币政策信用渠道传导的微观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方卫星;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庆峰;中国证券市场制度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吴国权;通货紧缩时期我国国债政策经济效应及边界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田贞余;企业债券融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何春燕;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3 杜德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学晖;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取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广昌;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6 吴庭坚;金融发展与资金配置问题研究及我国的实证分析[D];华侨大学;2002年

7 李文龙;M_2/GDP比值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一种理论诠释[D];暨南大学;2002年

8 花荣;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暨南大学;2002年

9 张帆;论货币政策调控艺术[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10 孙刚;中国股票市场“泡沫现象”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D];厦门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芬;李玉山;;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检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2期

2 董秀良,郝淑媛;我国财政政策冲击的动态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3 靳卫萍;从内生性货币供给的角度看国债[J];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01期

4 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5 郭浩;中国的“超额”货币需求——稳健货币政策分析报告中的两个理论问题[J];管理世界;2002年06期

6 伍志文,鞠方;通货紧缩、资产膨胀与货币政策——兼论当前中国的货币总量和货币结构问题[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7 刘金全;郑挺国;隋建利;;我国通货膨胀率均值过程和波动过程中的双长记忆性度量与统计检验[J];管理世界;2007年07期

8 姚远;;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年02期

9 李振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年03期

10 周锦林;关于我国货币“中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涓;;虚拟经济货币流通速度具有货币政策指示器功能吗?——基于我国2006-2010年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4期

2 朱映凤;傅强;袁晨;;中国通货膨胀门限值的实证检验[J];管理科学;2011年03期

3 汤丹;赵昕东;;核心通货膨胀的度量方法及其应用[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07期

4 胡爱华;;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效应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18期

5 魏蓉蓉;崔超;;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6~2010年数据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1年09期

6 胡舒予;耿中元;黄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协整和误差校正模型[J];改革与战略;2011年06期

7 戴国海;葛新峰;;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的预测效应研究[J];金融纵横;2011年06期

8 周景彤;辛本胜;;货币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因吗[J];经济学动态;2011年03期

9 彭新;彭丽;;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宏观经济中的适用性研究[J];企业经济;2011年07期

10 张林杰;;中国外汇占款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分析:2003~2010[J];时代金融;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良;曲国库;;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效果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3 朱孟楠;严佳佳;;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曹永琴;;贫困是非对称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吗?——理论及基于中国1952—2006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5 朱庆;;利率变动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庄佳强;;中国货币政策对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徐俊武;罗毅丹;;过剩产能能否抑制通货膨胀?——基于包含随机波动的TVP模型考察[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邱崇明;张亦春;牟敦国;;资产替代与货币政策[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9 方显仓;;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利率与信用渠道传导的影响——兼论我国频繁使用准备金工具的原因[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10 陆磊;;非均衡博弈、央行的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思佳;央行五项举措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2 记者 李彦伶;“金融国九条”:为宽松货币政策保驾护航[N];各界导报;2008年

3 记者 谷秀军;货币政策继续适度宽松 经济发展长期趋势未变[N];金融时报;2009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胡学文 王昭丞;中国经济企稳 宽松货币政策见效[N];证券时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朱以师;货币政策微调[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6 张远军;货币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大有可为[N];金融时报;2009年

7 任晓;宽松的货币政策 火热的房地产市场[N];中国信息报;2009年

8 记者 任芳;1月份通货膨胀率将低于2.4%[N];中俄经贸时报;2010年

9 方平;博弈论视角下的货币政策微调机制改进[N];金融时报;2010年

10 本报资深记者 刘晓午;治理泡沫唯有坚决收紧货币政策[N];中国经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张莉;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效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江武成;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通货紧缩时期为例的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4 苏瑜;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龙;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奕滨;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7 贺庆春;中国货币错配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庄佳;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肖崎;金融资产膨胀下货币政策的困境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郭红兵;我国基准收益率曲线的构建及其货币政策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宜钧;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2 郭美轩;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3 周闯;基于主体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4 陈焕焕;开放经济下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适用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5 庞春阳;我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检验与政策效果预测[D];吉林大学;2010年

6 肖佳;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7 庞拥军;资产价格波动下的货币政策选择[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瑞丽;试析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吴韵雯;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铭;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与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60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460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e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