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美国次贷危机的传染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1 21:11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金融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一国经济中担任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高速的发展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发,给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敲响了警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金融危机,纵观几次典型的金融危机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危机总是先从一个国家爆发,然后通过贸易、金融和投资者心理预期等渠道进行传染,而传染过程并非单向,常常是被传染国再次传染给根源国引发新一轮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可见金融危机的传染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传统的研究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方法一般都是线性的,不能够刻画金融危机传染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因此,本文采取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对次贷危机传染效应进行分析,刻画了次贷危机传染效应的非线性特征,对我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在系统梳理次贷危机传染效应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以及传染效应,并以2005-2014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7个国家(地区)为研究对象对美国次贷危机的传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创新性贡献如下:(1)从非线性动力学角度对次贷危机的传染效应进行研究。相比以往研究中使用的简单相关系数法、VAR等方法,更加准确的描述次贷危机传染的非线性和复杂性;(2)为了验证非线性动力学在次贷危机传染效应研究方面的适用性,采用了BDS非线性检验方法、Lyapunov指数测算以及Hurst指数测算,综合验证了样本数据的非线性特征;(3)测算了样本国家和地区股指收益率序列非线性动力学相似性指数并以此构建经济平稳期和危机期的相关矩阵,详细的描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传染效应的大小,并以此为根据对美国次贷危机的传染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第二部分对美国次贷危机传染效应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1)次贷危机的传染效应主要有贸易溢出效应、金融溢出效应、净传染效应和季风效应;(2)次贷危机风险更容易在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传染,更容易在贸易、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之间传染。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是:(1)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对次贷危机的传染效应研究方法是可行的;(2)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地区)之间相关性加强,存在传染效应;(3)在次贷危机的传染过程中,各个国家(地区)受到的传染效应是不同的,显著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英国、香港、德国、法国、日本和中国;(4)在贸易、金融等方面联系更加密切的国家之间传染效应显著;(5)次贷危机传染程度与一个国家开放程度呈正相关;(6)通过相关矩阵的聚集区域证实了在危机爆发时风险局部传染效应明显,即在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地区)传染效应显著。最后,本文以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了我国在金融危机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木亚;郭崇慧;;基于谱聚类-独立成分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的金融风险协同溢出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15年01期

2 王祥兵;张学立;;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混沌特征研究——基于复杂性理论及实证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杜子平;李丽娜;;基于Pair-Copula贝叶斯网络模型的金融危机传播效应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12期

4 黄健柏;程慧;郭尧琦;邵留国;;金属期货量价关系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基于MF-DCCA方法[J];管理评论;2013年04期

5 刘平;杜晓蓉;;对金融危机风险传染效应的比较研究——基于静态与动态copula函数的分析[J];经济经纬;2011年03期

6 邓月明;李兴绪;;基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我国CPI和PPI非线性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07期

7 黄安仲;;美国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评论;2010年01期

8 叶五一;缪柏其;;基于Copula变点检测的美国次级债金融危机传染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年03期

9 陈红泉;;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李红权;邹琳;;股票市场混沌吸引子的特征量——基于G-P算法与小数据量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2462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462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8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