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灾害天气频现,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气候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面对日益严重的碳排放形势,如何实现碳减排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催生了席卷全球的低碳经济浪潮,更成为经济转型、增长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因素,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手段推动碳减排。 按照外部性理论,碳排放行为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影响,促进碳减排的手段主要有强制性行政命令、税收、补贴及排放权交易等。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渐成为各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首要选择。 碳排放权交易需要依托碳金融市场来开展和运行。碳金融市场是一个由人为规定而形成的市场,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能源使用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都以标准化后的可交易形式在这个市场上交易,最终实现总量控制下的余缺调剂,达到碳排放权供给和需求的一般均衡。 本文围绕如何构建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是搭建研究平台。通过分析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问题上的实践与现状,提出在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条件下,中国建立碳金融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围绕碳金融市场的减排效率、市场条件、定价机制等对已有研究和文献进行评述,理顺研究起点和思路。 二是构建理论基础。通过对碳金融市场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评价,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碳排放的强外部性问题、产权界定与碳排放的科斯定理、以及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有效性问题等,为建立新的市场框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完善比较借鉴。通过考察国外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演变过程、运作机制以及效果评价,揭示碳金融交易对促进碳减排的作用。碳金融交易的基础在于碳排放权的稀缺性,稀缺性的基础在于经济激励或强制成本,这是碳金融市场减排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除此以外,碳金融市场的建立需要多种环境条件支持,如明确的减排意愿、政治预期、金融资本和工具的支持等。 四是创新机制设计。在长期缺乏碳金融市场的情况下采取非市场化手段实施减排,将无法通过碳价格信号来引导企业行为。本文认为中国碳金融市场的架构应该从非强制的行业减排起步,并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非强制碳金融市场架构。在此架构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核心减排企业、其他企业、第三方支撑体系等都纳入了分析框架。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阶段性框架,只是在中国碳金融市场建立的初期适用。 五是提供案例应用。以电力行业为例,对上述研究结论进行案例分析,以此证明结论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并在案例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中国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建议。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通过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分析了减排对缓解与遏制环境恶化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通过外部性理论和科斯定理,分析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方案,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从减少碳排放强度开始,且建立碳金融市场是最有效的市场化减排手段。尝试回答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应对中对“控制什么”、“如何控制”等问题的长期争论。二是通过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研究文献的综合研究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建立碳金融市场、确保碳金融市场运行成功的必要条件,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与运行提供指导。三是通过对现行强制碳金融市场运行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强制性碳金融市场和完全的自愿减排市场在当前时期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结论。四是借鉴国际行业减排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提出了介于强制与自愿之间的非强制碳金融市场行业减排思路。这一思路在基本原理上源于碳金融市场基础方法学的无损设计和浮动线方法,借鉴了国际行业减排的一般思路,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影响碳金融市场减排效率的包括经济发展阶段、地区差异、产业转移、碳泄露等在内的诸多“中国特色”问题。 总体看,非强制碳金融市场在激励机制设计上,是“不减不罚、减排有奖”。一方面试图规避强制碳金融市场减排的实施阻力,另一方面也对主动减排者构成了必要激励,这种激励同时也构成了不主动减排者的机会成本损失。在基准设立上,采取了浮动线设计原则,既有必要的基准约束以形成政策激励和排放权余缺交易,同时也兼顾了不同行业、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试图以此减少产能在不同地区转移带来的碳泄漏。在市场边界设计上,提出了基于重点行业为突破口的碳金融市场减排机制,同时兼顾行业排放水平的地区差异确定减排标准。既着眼于推进重点排放行业内交易市场的形成,也通过必要的机制设计吸引国内外其他排放主体的参与,同时探讨了由区域行业市场逐步过渡为全国市场以及和国际碳市场接轨的步骤和方式。 论文也存在尚需斟酌和深入研究的地方。由于碳排放问题在中国受关注的时间不长,缺乏有规律的、全面的时间序列数据供研究所用,相关资料较少,无法进行系统的实证与计量分析。同时,作者对碳排放及碳金融的认识和熟稔程度有限,因此本论文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尚存在许多未能涉及或无法深入剖析的地方。上述方面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并结合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图文】:
EUA是国际排放交易机制设计下的碳排放权,主要用于在实施排放配额管理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转让交易,其定价取决于工业化国家之间配额排放配额的供需状况。图5-1显示,2005-2008年间,EUA现货价格(spot price)经历了大幅波动。最高点(2006年4月18日达到30.45欧元)与最低点(2007年底降至1欧元以下)相差悬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2006年5月公布2005年的排放资料后,大部分被管制企业因有多余排放配额可以分配,供给突然严重超出需求,导致碳市场崩盘。2008年后欧盟配额比2005年减低6%,碳排放权价格又有所上升。图5-1:欧盟碳交易配额现货价格与交易量变化趋势资料来源:http://www.carbonfinance.orgCER是CDM实施下的碳排放权,是工业化国家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减排项目中所获取的经过核证的减排量,可用以抵消《京都议定书》设定的减排配额。CER的价格由国内项目承接者与国外项目投资者基于能够产生的真实的、可测量的、额外的碳排放量的成本协议确定

在确定了行业减排的机制原则和所选择的减排行业基础上,本文提出的我国场行业减排运行机制可用下列框图(图 6-1)表示,这一框图大体描述了未来业内减排交易机制建立,到发展为能够和国际碳市场对接的全国性行业减排交台的全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5;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0年05期
2 陈德湖,李寿德,蒋馥;寡头垄断和排污权初始分配[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3 王焱侠;;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减排倡议和行动——以日本钢铁行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4 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6期
5 杨红强 ,张晓辛;《京都议定书》机制下碳贸易与环保制约的协调[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10期
6 赵玉敏;;低碳经济的约束、挑战和机遇[J];国际贸易;2009年11期
7 王光辉;刘峰;;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前景广阔亟待突破制约[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01期
8 鲁炜,崔丽琴;可交易排污权初始分配模式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05期
9 孙高洋;;“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J];环境经济;2008年03期
10 林巍,傅国伟,刘春华;基于公理体系的排污总量公平分配模型[J];环境科学;199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阮晓琴;[N];上海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超;跳-扩散过程的期权定价模型[D];中南大学;2001年
2 陈洁;水权期权交易的理论、方法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支海宇;排污权交易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艾轶伦;清洁发展机制下国际经济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昊汝;我国碳排放权机制设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春冬;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莉;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4 付玉;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孙良;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崔长彬;低碳经济模式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江淑敏;我国碳市场构建的设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毕旗凯;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与中国碳排放市场的建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韩琳慧;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10 曹付强;试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522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52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