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2 13:41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经贸联系密切,经济总量和经贸总额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相比于我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相对较低,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身份不匹配。同时,次贷危机后,三大国际货币——美元、欧元、日元出现不同程度的信心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高涨。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也是当前国际经济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包含巨大收益,其长远利益超过近期利益,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话语权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采用了内外因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分析法、整体性分析与结构性分析相结合、国际比较分析法、战略分析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人民币的现状,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当前的三大国际货币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人民币所处的国际化阶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人民币国际化中将会遇到的风险和障碍,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采取的路径和举措。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难点;第二章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与观点综述,分别介绍了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货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的观点综述、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的观点综述;第三章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介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经济背景、国际经济背景,并比较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与美元、欧元、日元国际化背景的异同;第四章货币国际化的条件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分析,介绍了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并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同三大国际货币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章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风险分析,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既有市场风险也有非市场性风险)、并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应对货币国际化风险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为我国提供借鉴;第六章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介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渐进模式,一种是战略导向模式,这两种模式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具有相互包容性,是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两种手段。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已经处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阶段,未来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但是我国依然面临人民币国际化的诸多瓶颈,比如:人民币境外流通的范围狭窄、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银行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较少、我国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仍在摸索阶段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需要我国加以完善。通过对我国具体国情的分析和国外经验教训的借鉴,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通过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渐进模式,基本内容是“两个三步走”,即按照我国市场的发育程度,先易后难地实现人民币在职能上的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以及由近及远地实现人民币在地域上的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另一种是战略导向模式,该模式是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制度设计改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引导市场主体朝向战略目标行动。这两种模式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具有相互包容性,二者协同发展、缺一不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应该同时采用这两种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者的积极性,共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目标的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志杰;;重视跨境资本流动管理[J];中国经贸;2011年02期

2 许少强;新的外汇理论[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2年02期

3 聂绍福;“对症下药” 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J];西南金融;1985年08期

4 张石;琼·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5 杨光辉;对“抢购风”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1989年05期

6 帕特里克·吉约蒙—让纳内;西尔维亚娜·吉约蒙—让纳内;晓愚;;法郎区面临选择的时刻[J];世界经济译丛;1994年01期

7 孙文泱;中国古代铜铸币货币贬值的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8 彭汉英;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1998年08期

9 余明 ,邹林 ,高材林 ,王宇;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中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控制[J];中国外汇管理;2002年08期

10 ;我国将逐步放宽跨境资本交易限制[J];政策w

本文编号:2554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554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