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及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8 20:05
【摘要】:在世界加速步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金融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不同区域的金融体系彼此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共同构成了世界金融体系。世界金融体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并与其他经济社会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金融体系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和重要。 本文在充分运用前人关于区域经济地理、金融学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具体而较为深入地研究了世界金融的地域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金融地理的层级性理论、顶端优势理论和全球金融危机传播的地理层级性理论,构建了金融地理层级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本文又将该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实践,具体分析了当今中国金融具有明显的地理层级性,并据此提出中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战略与措施。这既是对该理论的一个检验,也是对其应用于实践的一个有益尝试。论文除绪论、结论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金融学相关基础理论。在对相关区域经济地理学和金融学理论与实证成果进行综述基础上,提出笔者对理论的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通过对上万个数据的筛选,归纳成13类指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得出了世界金融具有地理层级性的客观结论,并科学地划分了世界金融地理的四个层级,总结了各层级的特点,分析影响世界金融地理层级形成的因素与机制。 第三章,世界劳动地域分工中的 金融优势‖与 顶端优势‖。从历史发展层面概括总结了世界地域分工中的 顶端优势‖现象,指出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中, 金融优势‖已经成为 顶端优势‖,进而阐述了当代 金融优势‖与 顶端优势‖形成原因及具有的实践意义。 第四章,金融危机的地理层级性与传播特征。简要回顾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理论,指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金融危机取代了工业危机成为当代经济危机的主要标志;分析金融危机在不同地理层级产生机理与发展过程及其差异性,以及全球金融危机传播的地理层级性特征。 第五章,中国金融发展与地理层级性研究。中国作为第三层级中的国家,其金融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中国幅员辽阔,金融发展程度内部分异显著,因此在时间维度中,运用金融地理层级性理论,辅之以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等一整套金融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在空间维度上,划分中国金融地理层级,并阐述各层级特点,以及层级形成影响因素和机制。 第六章,中国金融和经济发展战略。在对中国金融地理层级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提升金融的战略地位,改善金融发展的综合环境,根据层级性制定不同区域发展策略。 本文所提出的基本理论与结论:(1)世界金融地理层级的客观存在性,世界金融地域系统存在四个金融地理层级,每个层级有各自的范围与特点。(2)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密切的正相关性。(3)高层级区域在世界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 顶端优势‖,世界金融体系中 核心—外围‖格局在未来将得以强化。(4)金融危机在不同金融地域层级的起因、发展路径具有差异性,全球性金融危机传播具有地理层级性特征。(5)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经济增长具有相互促进作用。(6)中国金融地域系统存在3个层级。(7)运用金融地理层级性理论,提出中国如何开发顶端优势,以金融为龙头,带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与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1;F832;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战琪;金融服务业产业关联度的比较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2 秦月星;;关于中国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3 马恩涛;;金融服务业增值税征收问题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0年09期

4 王芷萱;;对金融服务业开征增殖税的国际借鉴[J];商业会计;2011年19期

5 程斌;;世贸组织副总干事6月24日在日内瓦“服务业联盟”会议上的演说[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7年11期

6 蒋晓枫,李金明;风起云涌的世纪末金融服务业购并浪潮[J];浙江金融;1999年08期

7 韩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金融服务业[J];水路运输文摘;2005年09期

8 高菲;王慧;;金融服务业是农村消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J];经营管理者;2008年11期

9 曾凯;;我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J];海南金融;2009年02期

10 何德旭;张雪兰;;营销学视角中的金融服务创新:文献评述[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军;;高效的金融服务业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2 ;第八章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发展与创新[A];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8年

3 刘轶;;WTO金融服务法中的承认制度及其实践[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4 刘桂荣;;伦敦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上海的启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5 林彰平;闫小培;方远平;;东莞市金融服务业分散化空间格局——企业金融服务消费行为视角[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黄繁华;洪银兴;;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林善浪;王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倩;李凤杰;;金融服务业对沈阳经济区基础设施支持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秦月星;;关于中国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思考[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滨伟;;关于加快哈尔滨市服务业发展研究[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空文;创新 “十一五”金融业主旋律[N];中国财经报;2005年

2 田文慧 编译;无线金融服务业日渐兴起[N];国际商报;2001年

3 记者  黄庭钧;国内金融服务业成国际并购“香饽饽”[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鲍仁;支持和引导金融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N];期货日报;2007年

5 孙晓霞;东方龙基金:金融服务业仍有很大增长空间[N];证券时报;2007年

6 记者 李思;金融业首季招聘意向居首[N];上海金融报;2010年

7 黄庭钧;中国金融服务业正成为国际并购的“香饽饽”[N];经理日报;2006年

8 ;跨国并购如何下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赵曦;北京金融服务产业链延伸提速[N];消费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刘立;冀台金融高峰论坛在省会举行[N];河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雪莹;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及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沛;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晓鑫;基于金融视角的中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王阅微;深港金融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卢钦;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D];河北大学;2010年

7 周琳静;非吸储类放贷人法律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论重述与裁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9 王晟;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与中国金融业国际化[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刘兴波;金融—经济危机视野下的美国资本主义变革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卉;基于空间可达性分析的松滋市金融布局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社云;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胡绍航;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程新华;大珠三角地区金融集聚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杨烨;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鸿昌;论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及中国的应对策略[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李颖;金融服务外包的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8 耿真;北京市金融服务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8年

9 王守财;产业集聚过程中的金融聚集效应——模型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吕芳;西部地区金融服务能力的评估与比较[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7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567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e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