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4 06:30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机制研究 本文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数次调整和转变。随着经济步入“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依据不同的宏观经济波动态势和经济周期波动阶段,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出发,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决定机制等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为我国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政策建议。 (1)我们在对货币数量论和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基本原理、配合方式、配合模式等进行规范分析。由于价格水平的不稳定主要体现为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因此我们对通货膨胀/紧缩理论、通货膨胀/紧缩的成因及其理论模型加以描述和分析,从而为全面厘清价格水平的决定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2)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政策规则的重要性。这里我们主要针对货币政策的Taylor规则和通货膨胀目标制规则,财政政策的赤字规则、支出规则等进行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单纯强调遵守“单一规则”的做法受到美、英等国治理通货膨胀时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挑战。因此,只有将两种政策规则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3)政策透明度是政策规则更好的实施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从财政政策透明度和货币政策透明度两方面对透明度的提高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透明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降低通货膨胀水平。 (4)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财政赤字、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我国,通货膨胀不仅是货币现象,同时也是财政现象。
【图文】:

曲线,财政政策,外部时滞,政策效果


图 2.1 IS-LM 曲线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当 IS 曲线陡峭而 LM 曲线平坦的话,则财政政策有弱;而当 IS 曲线平坦而 LM 曲线陡峭的话,则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经济实践中,是采用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抑或两者并重,则要视当时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即 LM 曲线的平坦阶段,或接近则应该以财政政策为重;如果经济处于古典区域即 LM 曲线的陡峭阶段域,则应该以货币政策为重;如果经济处于中间区域,那么就应该财政重。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滞不同。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到根据解决方案进行布置实施,最后到该方案产生效果所需的时间总和策或解决方案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个时滞现象,区别在于时滞的长短能够最终的效果产生的影响有多大。应该说,,时滞长短与政策制定者的反应够及时进行调整的政策效果必定优于反馈时间过长的政策效果。根据政段特征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及外部时滞。其中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的划分程实施时,政策执行的时点。具体又可将内部时滞按照时间流程分为认

区域图,政策,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顺差


对其他区域中的经济状态进行调控的时候也可以参考这种政策搭配以实现内部外均衡的调控目标(姜波克,1994)。图2.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由此,我们得到如下几种搭配:表2.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区间 经济状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I 失业/国际收支逆差 扩张 紧缩II 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 紧缩 紧缩III 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 紧缩 扩张IV 失业/国际收支顺差 扩张 扩张2.2.4 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Meade、Tinbergen和Mundell的研究主要是以固定汇率制度为背景,探讨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部均衡。20世纪70年代,以固定汇率制度为标志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内外部均衡及其政策搭配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Swan(1960)和Salter(1959)提出了支出转换型政策(汇率政策)和支出增减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解决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支出增减型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顾名思义是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增减或调整国民经济中的总支出水平来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主要构成就是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通过针对上述目标的调控来改变对外部商品、劳务或其他资产的需求来实现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当采用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时,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会相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24;F812.0;F822.0;F822.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博甫;;如何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融合[J];中国商贸;2013年26期



本文编号:2569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569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1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