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经济发展阶段与国民储蓄率提高:刘易斯模型的扩展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01-28 16:42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假设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随后,构建了一个动态二元经济模型,分析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经济增长趋势和企业储蓄率、国民储蓄率的变化,并应用动态模型的校准和数值模拟,对我国1978—2008年间经济增长和国民储蓄率的变动趋势影响进行了讨论。文章指出二元经济结构下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国民储蓄率持续升高;这一规律在其他国家往往会被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所掩盖,而在中国的特殊条件下,在现阶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图文】:

消费率,储蓄率,投资率,国民经济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1国民经济消费率、储蓄率、投资率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2各部门储蓄的增长率在使得劳动力与资本的博弈中,劳动力处在弱势地位,工资上升缓慢;伴随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企业生产效率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这部分价值更多地被资本占有。这样,随着资本规模的扩大,利润会以更高的速率积累,最终形成大规模的企业储蓄。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通过对经典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Lewis,1954)的动态扩展,建立了适合刘易斯拐点前状态的经济增长模型,并且得到该模型下经济增长率、企业利润增长率和国民储蓄率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首先使用该模型对中国1978—2008年间的经济增长和储蓄情况进行模拟,然后对2000—2008年储蓄率快速上涨进行了解释。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思考。二、文献综述刘易斯是较早关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储蓄积累的关系的学者之一。Lewis(1954)指出“国20樊纲、吕焱:经济发展阶段与国民储蓄率提高:刘易斯模型的扩展与应用

刘易斯,国民储蓄率,储蓄率,经济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1国民经济消费率、储蓄率、投资率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2各部门储蓄的增长率在使得劳动力与资本的博弈中,,劳动力处在弱势地位,工资上升缓慢;伴随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企业生产效率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这部分价值更多地被资本占有。这样,随着资本规模的扩大,利润会以更高的速率积累,最终形成大规模的企业储蓄。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通过对经典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Lewis,1954)的动态扩展,建立了适合刘易斯拐点前状态的经济增长模型,并且得到该模型下经济增长率、企业利润增长率和国民储蓄率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首先使用该模型对中国1978—2008年间的经济增长和储蓄情况进行模拟,然后对2000—2008年储蓄率快速上涨进行了解释。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思考。二、文献综述刘易斯是较早关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储蓄积累的关系的学者之一。Lewis(1954)指出“国20樊纲、吕焱:经济发展阶段与国民储蓄率提高:刘易斯模型的扩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2 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3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4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5 樊纲;魏强;刘鹏;;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J];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6 毛学峰;刘靖;;刘易斯转折点真的到来了吗[J];金融研究;2011年08期

7 巴曙松;;外部再平衡:储蓄率与资金流向[J];新金融;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利;;河南省经济增长周期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2 杨秀艳;;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3 罗云开;申睿波;;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4 陈春华;路正南;;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相互制约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5 安铁通;;管理劳动:价值创造及财富分配[J];商业研究;2012年05期

6 翁小丹;江悠悠;李茂琴;;论发展保险业与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J];保险研究;2007年12期

7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殷剑峰;;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J];保险研究;2008年01期

8 周华明;虞先泽;;《孙子兵法》智慧与金融危机应对之策[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易培强;;保经济增长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发展方针[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5期

10 王秀模;李研妮;刘茜;;中国工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与政策取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超;;超金融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具体劳动分配与金融资本分配的维度[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周志太;;十、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国有企业支农[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林辉;宋冬林;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文献综述[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8 丛屹;闫亚玲;;劳动要素份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9 张长生;;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基于“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演变的分析[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文溥;肖正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欣欣;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建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和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磊;劳动者收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8 石建平;中国苹果消费需求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丁鸣杰;基于企业高储蓄的分析谈扩大消费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加双;扩大农民消费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兵;乔晶;;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LA-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5期

2 李雪筠;建立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3年06期

3 胡晓鹏,刘继广,张目纲;转型期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年06期

4 杨瑞龙,周业安,张玉仁;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对“工资侵蚀利润”命题的质疑[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5 刘华;卢孔标;;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贸易根源及其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2006年09期

6 章上峰;许冰;;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学(季刊);2009年02期

7 周为民;卢中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向繁荣的权衡[J];经济研究;1986年02期

8 戴园晨;黎汉明;;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J];经济研究;1988年06期

9 李扬;;收入功能分配的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现象的思考[J];经济研究;1992年07期

10 李实;对收入分配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说明——对陈宗胜教授评论的答复[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孟昕邋陆铭 陈钊;[N];解放日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军;我为什么对未来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N];北京日报;2012年

2 记者 庞东梅;应对“后遗症”:实现未来经济平稳较快增长[N];金融时报;2009年

3 梅新育;美财赤减少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失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梅新育(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中美贸易统计数据为何差异巨大[N];民营经济报;2005年

5 [美国]史蒂芬·罗奇;是停止责难中国的时候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宋宏;认知未来趋势 把握机遇挑战[N];安徽日报;2012年

7 唐昆;近期中美“交锋”回放[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郭信;中国对全球GDP增长贡献率排名第二[N];北京科技报;2003年

9 史蒂芬·罗奇;中国经济的全球地位[N];经济日报;2003年

10 记者 江致礼;新增1000亿投资主要用于民生[N];首都建设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婷;中国国民储蓄率结构以及与股市、房市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74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574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0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