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1 12:52
【摘要】: 农村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农村金融的发展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先导性的作用。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能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农村金融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农村经济的自身特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本文认为财政政策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财政政策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五个部分展开: 第一,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并展示了针对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农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但是“三农”问题却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由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可知,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尤其是农村金融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新农村是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要严格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尤其是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来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第二,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分析。首先,在界定农村金融概念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农村金融的特征:一是农村金融运行环境的特殊性。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因而无法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后盾。二是农村金融资源的脆弱性。农村金融对国家整体金融制度安排的服从性以及与“弱质”的产业农业和“微小”的农村经济之间的必然联系都导致了其脆弱的特性。三是农村金融风险的难控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行政性干预和风险补偿机制的缺乏均导致了农村金融风险的难控性。其次,分析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农村金融才能实现资源和数量两方面的累积;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金融抑制将会使改善农村社会与经济状况变得更为困难。最后,对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进行了分析,指出金融资源的强制性替代减少了农村部门的福利,并且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效率。 第三,概括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状况。首先,简单回顾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农村金融是服从、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其制度安排的属性呈现出浓厚的计划色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并且逐渐重视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其次,简单介绍了我国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构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的、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即通常所说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此外,还有自然发育成长的民间借贷组织,即非正规金融组织,构筑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存的局面,但是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际上是“形全而实不全”。最后,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在管制利率和信贷配额下,金融机构无法获得按风险定价的收益,同时,由于缺乏适当的金融服务中介,不能有效地把储蓄转化为投资,资金配置的管道不畅通,这些都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相继退出农村金融领域、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单一、农村信用社功能异化和体制不顺、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邮政储蓄存在制度缺陷、民间借贷异常活跃但缺乏规范管理的现状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四,分析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首先,分析了农村经济本身的特点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基础设施不发达以及由自然条件和政府规制引起的市场分割导致了农村金融相对于城市金融来说信息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比较高,由此导致了农村金融的高成本。另外,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的资金周转缓慢、固定资产利用率偏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和资本利润率不高的情形提高了农村金融发生风险的概率。其次,分析了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农村金融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使得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十分自然地被置于国家的目标函数之外,逐步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成长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城市和工商业导向性的引导下,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收缩农村业务,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企业贷款所占比重较低,甚至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中分配给农业的比重都比较小,致使我国金融体系支农力度明显降低;典型的官方计划经济特征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制度不合理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资源面临“逆向流出”和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导致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普遍存在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最后,着重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因素:我国并没有完全把相关的财税资源向农村金融倾斜,财政政策支持不够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分税制存在不足,使得基层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对称,县乡级政府财政经常入不敷出,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金融市场的控制,相应的加强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控制,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缺乏促进商业性小额信贷发展的财政政策、农户小额信贷缺乏财政补偿机制、缺乏扶持农村小额信贷担保机构和基金的财税政策等现象的存在表明财政对农村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不够;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业保险扶持不力均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 第五,对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进行探讨。首先,对可以借鉴的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国外经验进行了概述:通过对美国、法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农村金融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农业生产条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社会文化传统不同,但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使农村金融的发展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与趋势,尤其是国家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都相当的大。其次,对扶持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进行了着重分析:1.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消除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体制障碍。一方面赋予地方政府合理税权,有效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从而化解地方政府因资金收入短缺方而过度控制农村金融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大农村财政投入力度,从而在地方政府的资金支出方面消除其控制农村金融的动机。2.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财政扶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通过优化农业政策性金融生态环境并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及为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等手段加强财政对涉农政策性金融的扶持。(2)通过为化解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提供财政支持和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三农”的方法加强财政政策对农村合作性金融的支持。(3)用财政贴息优惠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农。(4)通过以财政手段加强对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的引导、财政对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给予补偿和建立支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财政担保基金等途径增强财政对农户小额信贷的支持。3.通过加强财税政策对我国农村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来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环境建设。最后,财政通过对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12.0;F83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功能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4期

2 温涛,王煜宇;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2期

3 熊德平,冉光和;我国金融产业诚信化发展战略研究[J];海南金融;2003年06期

4 刘刚;;金融生态环境: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试金石”[J];海南金融;2006年04期

5 白钦先;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理论研究的逻辑[J];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03期

6 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年08期

7 陆磊;丁俊峰;;中国农村合作金融转型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年06期

8 彭建刚;李关政;;我国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内在关系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年04期

9 郭卫;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11期

10 方阳娥;鲁靖;;农户特征、金融结构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玉梅;农村金融深化政策与路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李明贤;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09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609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