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基于非接触支付市场分析的电信与金融产业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14:12
【摘要】: 随着智能芯片技术与存储芯片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将智能芯片技术和大容量存储运用到电子商务领域成为无线应用技术研究的潮流与热点,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而且,对移动支付领域的关键性问题——非接触支付技术的研究更是移动应用课题研究的中心任务。但是由于非接触支付技术的支付产品载体、非接触通信标准选择以及安全性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非接触支付业务的应用停留在实验室产品阶段,未能量产及大规模应用。基于智能存储卡的非接触支付技术的出现,为非接触支付市场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 智能存储卡(Smart MicroSD Card)是具有智能卡芯片和FLASH存储芯片构成的MicroSD卡(TF卡),因为智能存储卡兼具“智能卡”、“存储卡”和非接触支付的功能特点,已经逐步在手机近场支付、移动身份认证、手机电视解析等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智能存储卡的基本功能包括:FLASH存储(1G~32GB)、安全身份认证、RFID非接触和金融支付等功能。产品机械尺寸、外部电气信号、通讯总线协议与标准的存储卡保持一致,与目前市场上的带有存储卡接口的终端设备兼容。基于智能存储卡现有产品类型包括金融支付卡、身份认证卡、手机电视解析卡、Zigbee-SD等创新型智能存储卡产品。 同时,本文对于构建基于智能存储卡的非接触支付架构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思考,叙述了智能存储卡技术的构成、标准、工作模式、应用分类、实现方式,分析了智能存储卡这一新技术安全性特征,比较了现有非接触现场支付技术的优缺点,描述了基于智能存储卡的非接触支付的物理基础。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基于智能存储卡的非接触支付的PKI安全体系模型,并在PKI安全体系下,提出了基于智能存储卡的非接触支付“身份认证+动态口令”的双认证结构,满足认证性、完整性、私密性、不可否认性、可追究性和公平性,而且不会影响系统的传输速度。对该支付框架中的各个参与方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给出了详细的近场支付流程并对系统的安全性做出了分析论证,对传输安全性与支付安全性两方面对该支付框架进行安全性论证。同时从支付流程、运营主体地位、监管政策和消费者接受程度等多角度出发,系统、辩证地对非接触支付模式、RF-SIM近场支付模式和NFC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基于智能存储卡的非接触支付模式发展的优势,以及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特点。 基于智能存储卡的非接触支付业务的出现和发展,将进一步促进电信和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本文结合产业融合理论的内容,从电信产业和金融产业融合的新业务—手机支付的角度清楚的阐述电信产业与传统金融产业融合的现状、趋势、特点以及对我国电信产业和金融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效应。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将产业融合的理论运用到电信产业与传统金融产业中来,包括融合动因、融合表现和融合后的影响等,探讨政府以及电信企业和传统金融企业在融合趋势中的最佳应对策略。
【图文】:

智能卡,技术


存储器RAM和固化在只读存储器ROM中的卡内操作系统C0S(Chip OPeratingSystem)。卡中数据分为外部读取和内部处理部分,能够确保卡中数据安全可靠(见图2一1)。根据应用的行业来划分,智能卡又可以划分为:电信智能卡、金融智能卡、身份证智能卡、门禁智能卡等。目前我国电信行业总发卡量已超过20多亿张,:与我国IC卡发行总量的75%左右,国际上已经广泛应用非接触智能卡在小额支付、金融证券、公共交通、身份识别等领域(见图2一2)o一〕刁‘曰甲r~;~,了二艺万;一二丁乍竺只《r七里叫竺三尹t匆丫匆嘴1翻自图2一1智能卡的内部技术构造

示意图,天线,示意图,手机


握奇设计了两种方案:定制手机方案和低成本的天线组件方案(图2一6)。定制手机方案通过改造手机电池或主板,将天线布置在电池或主板上,,并在主板上设计天线与卡片上的天线触点的连接通路。这种方案使非接触应用与手机融为一体,工作稳定可靠。其缺点是需要设计专用的手机,用户若想使用手机支付就需要更换手机,使得应用推广的成本增高并可能阻碍手机支付系统的应用。在这里SIMPass遇到了NFc同样的问题,就是需要特制手机才能实现移动支付。另外还有一种低成本的天线组件方案,即无需改造手机,将天线与SIMpass直接联接,为SIM队55提供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626;F8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巍;李妍;;产业融合理论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年14期

2 王文利;;产业融合如何影响西方传媒业——评《西方传媒业的融合、竞争与规制》[J];传媒;2011年07期

3 周芳;;基于产业融合的物流产业升级[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4 冯建国;陈奕捷;;以休闲农业为核心,带动都市农业产业融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年04期

5 王景全;;论河南乡村休闲产业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刘纯彬;杨仁发;;基于产业融合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9期

7 崔木花;;后危机时代沪浙苏皖产业融合的路径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赖鲜;;三网融合背景下电信业与传媒业的竞争与联姻[J];新闻世界;2011年07期

9 张海燕;王忠云;;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陈斌;;优化结构:产业融合背景下传媒集团提升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J];中国出版;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金星;;产业融合产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2 胡金星;;产业融合产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范玉波;;产业融合理论与推进山东产业结构调整[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4 王永;廖闻剑;;Parlay X在电信增值业务开发中的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旭霞;;旅游业的拓展方向: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6 李玉红;麻卫华;;汽车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研究[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7 郭淑敏;王立刚;;打造都市型农业产业 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A];2006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荣;;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9 何晋文;;手机媒体与融合监管[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郭铁民;蔡勇志;;生物产业发展道路及对策探讨[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德斌;浪潮信息拓展电信增值业务[N];中国证券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范晓曼;电信增值业务全面提速[N];华夏时报;2002年

3 记者 许韵红;中信国安:推出新电信增值业务[N];证券时报;2003年

4 辛华;发改委:外商可投资中西部电信增值业务[N];中国贸易报;2009年

5 王如晨;大采购折射两岸产业融合度[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IDC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高级分析师 高亮;电信增值业务带来3G时代新机遇[N];计算机世界;2009年

7 张秀贵;都市农业加快张店产业融合[N];农民日报;2009年

8 谭倩倩 记者 江东;深化标准交流 促进产业融合[N];中国质量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潘继红;体育产业融合备受关注[N];国际商报;2010年

10 记者 刘春辉;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裁杨叙 三网融合将开创产业融合新机遇[N];人民邮电;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明高;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沈焱;基于价值实现的电信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王晓昕;基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讯产业演进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李冠宇;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规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晓明;基于价值共赢的电信商业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徐方;现代服务业融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9 董舒翼;通信业知识产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巩建光;面向电信领域的数据挖掘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光;基于非接触支付市场分析的电信与金融产业融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占佳;电信增值业务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刘川江;电信增值业务产品供应链利润分配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王德波;产业融合的经济绩效[D];暨南大学;2011年

5 汤启华;电信增值业务短信管理系统[D];山东大学;2011年

6 马子昂;吉林电信3G业务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马婧;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的法国电信全球化业务战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王英杰;范围经济视角下的产业融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宁博;不同投资主体的电信增值业务价值链优化与协调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曾述青;基于PaaS平台电信互联网融合业务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4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654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c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