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美国为什么错过了治理金融危机的最佳时机

发布时间:2020-05-20 08:55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来自世界经济体中最为强大的美国所发生的任何经济动荡,都不可避免的会传导至全球各地。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积累的系统性风险得以暴露,其危害尚在蔓延。 本文首先介绍了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尤其是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其金融系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相继破产或被低价收购,AIG寻求融资,这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所有参与次级债及次贷衍生品的金融机构都发生了巨额亏损,全球流动性紧张,冰岛等以金融业发展为主,并且金融资产远超出国内GDP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破产的威胁,紧随其后的是国内实体经济不同程度的萎缩,失业率上升,人们对经济发展越来越没有信心,恐慌情绪蔓延。其次分析了此次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分三方面,第一,危机中的相关主体为追求更高利益而忽视风险;第二,次贷衍生品风险转移作用掩盖了风险的存在;第三,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为次级债给出了较高的信用等级,吸引众多投资者购买。美国金融体系能够这么肆无忌惮、不顾风险的进行发展和创新,金融监管当局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对次级贷款市场的发展以及房贷机构的创新贷款行为加以控制,导致次级贷款数量急速上升,并且由于美国双线多头的金融监管模式使监管出现真空,导致次贷衍生品创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投资者很难对其风险大小进行判断,像CDO、CDS这样的金融衍生品,究竟该由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还是证券交易委员会来监管,始终没有明确,以至于这些高杠杆、高风险的次贷衍生品可以在整个金融系统中肆意传播。在危机全面爆发后,美国政府对形势判断有误,救市措施缺乏及时性和果断性。并且在救助危机时,缺乏统一部署和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全面分析,处于哪有问题去救哪的被动应对状态,这些都是导致美国没有在最佳时间治理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 我国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吸取了美国在救市时机上的经验教训,在拯救国内经济的问题上我国政府及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并制订了积极地财政政策4万亿投资计划果断推出,稳定了市场的信心,但这次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应从此次危机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加以改进和完善,适度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便能更好的适应国际经济环境。
【图文】:

联邦基金利率,房价,走势图,指数


购房者、抵押贷款机构和投资银行均可顺利的获得各自期望的收益,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可能一直维持低利率水平,一旦市利率上升房地产价格下降,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动荡。2004 年 6 月,,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开始连续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到 2007 年利率回到了 5.25%的水平。(见图 2.1

发行额,金融危机,资料来源,银行


图 2.2 1996—2008 年上半年 MBS 发行额资料来源:李凤云编著:《金融危机深度解读》,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5 页MBS 仅是次贷衍生品创造和传递的开始,贝尔斯登、美林证券等各大投资银行从房利美、房地美和其他银行处购买 MBS,再以 MBS 为主要担保发行新债券,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卫;;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与启示[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边卫红;王家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银行业改进的启示[J];金融论坛;2008年06期

3 王天玺;;金融海啸——美国次贷危机深度透视[J];创造;2008年09期

4 肖俊涛;;金融危机对美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5 廖岷;;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现代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04期

6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范剑平;朱敏;郝彦菲;;当前我国宏观政策十大取向[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年01期

7 许蕾,刘运顶;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趋势研判[J];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06期

8 章旌;;金融海啸席卷全球[J];沪港经济;2009年01期

9 李萌;;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沉着应对 彰显大国风范[J];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01期

10 李军;;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发展过程与深刻教训[J];开发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N];中国证券报;2008年



本文编号:2672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672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9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