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非对称信息问题及其风险控制
发布时间:2020-05-27 20:47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呈上升势头。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786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达到了创纪录的21.79万亿元。 手头的闲钱增多了,自然要找个保值增值的好方法。2003年末,中国银行在国内市场上率先推出了“汇聚宝”外币结构性理财计划,成为了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开始起步的标志性事件。随后,各家银行纷纷跟进,并相继推出了“汇得赢”、“汇利丰”、“稳的利”等品牌的银行理财计划。随后,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扩大,银行个人理财计划数量及交易规模也不断攀升。理财计划期限从几天到几年不等,甚至还有无固定期限、客户可随时赎回的产品;理财币种上,也开发出了人民币、美元、欧元、港币、澳币、日币、加币等多种产品。2007年人民币产品发行了1302只,外币产品发行了1760只。2008年5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理财计划4456款,远高于2007年的发行数量。 就在个人银行理财产品发展方兴未艾之时,却出现了不和谐音。随着2008年年初以来金融、商品等市场的动荡,很多个人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和负收益的情况。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剔除“基金系”QDII产品,2008年共有34款零/负收益到期产品。 对于上述情况,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各大媒体都对个人银行理财产品的质疑声此起彼伏,甚至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之所以质疑,是因为对发生这样的结果没有心理预期,即根本没有想到银行卖的产品还有可能出现零收益或者负收益。这就是非对称信息在作祟。正是因为非对称信息,才使投资者买了本不想买的产品;也正是因为非对称信息,才使商业银行把产品卖给了不该卖的人。 全面正确的认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非对称信息问题是确保其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文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设计、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非对称信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进而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本文还借助信息经济学及非对称信息状态下的相关理论模型,从实际出发,对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2
本文编号:2684115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妍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隋和东;济南润丰银行理财产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3年
3 杜会娇;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防范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4 王辰;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信息不对称风险及防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4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684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