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创新的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04:01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核心;对于农村经济而言,农村金融不仅是核心,也是实现其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历经三十余年,也是一个不懈追求市场化的过程。显而易见,农村金融的发展不可能退回到自然经济的老路,依靠农户个人生产的自给自足根本无法解决;同样,农村金融也无法被政府一包到底,面对千千万万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单纯的行政干预不仅不能保证农民获得必要的生产经营资金,还会使政府背上巨额、沉重的财政包袱。因此,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市场化改革这一基本方向必须坚持,市场理应成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 然而,考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却不难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建设还远不完善。无论从资金需求主体农民来看,还是从资金供给主体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尚未形成,资金的供求关系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农民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的双重难题相互交织,“资金下乡”的呼声高涨。既然如此,那其中的关键问题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本文拟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组织经济学特别是交易费用的有关理论,以农村金融发展的市场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市场交易机制在农村金融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的原因是交易成本较高,而造成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源是农民弱势,组织化程度低;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农民组织创新、优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以期为解决农民融资难、吸引资金下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全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绪论说明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图,对研究内容、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一章主要对有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作为全文分析的理论支撑,以交易费用理论为重要内容的组织经济学理论被首先提出,其中关于交易成本、组织边界、经济组织的核心问题等论述,奠定了分析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框架。同时对农民经济行为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研究现状等,也进行了有针对性地综述。 第二章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沿革并考察发展现状和问题。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发展的过程,本章侧重从政策的层面,厘清了以农村金融机构为主要对象的农村金融改革路径,并概括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三个特征;同时,通过数据分析从四个方面对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作出了判断,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供求关系失衡,资金供需缺口较大,农民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第三章重点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即形成高额的市场交易成本的根源——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由于农民的金融需求是研究农村金融的逻辑起点,因此本章首先对农民金融需求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侧重从交易涉及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手续费用、管理监察、贷款风险以及机会主义和逆向选择等方面,对农民与金融机构进行信贷交易的机制和成本风险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揭示出造成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金融领域延伸和体现,农民无法具备与农村金融机构对等的交易地位,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机制尚未形成;同时对农民低组织化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以农民组织创新为突破口,从学理层面分析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有效对接的实现机制。首先,阐述了农民组织创新的基本内核,提出农民组织化绝不是农民个体与个体之间简单的横向集合、数量加总,而是一种以生产经营合作为基石,从生产经营合作到信用合作、再到组织间合作三个层面的联合,特别强调一旦脱离了生产经营合作,信用合作将难以维系。其次,对组织化以后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交易的成本及风险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在农民组织化的框架下申请贷款,能有效改善单个农户与金融机构的交易现状,降低交易成本。再次,对农民组织化本身的成本进行了考量,这也是农民要实现组织化不可回避的现实约束。 第五章则侧重分析农民组织创新与农村金融市场不同的融资模式。一方面总结了我国农民组织化形式的演变,尤其对建国以来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变化加以考察;另一方面立足当前现实,对实践中基于组织创新的八种农村金融交易模式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有关案例进行了评析。 第六章从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角度研究如何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首先分析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现状,并着眼于各类金融机构的自身定位,提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功能的思路,其关键在于细化和调整农村金融市场分工,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不断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 第七章是对世界一些典型国家发展农村金融的经验加以借鉴。介绍和分析了包括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情况,特别对其中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金融资源、发挥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作用、健全金融组织体系等有益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八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从农村本土精英人才的发挥、乡村文化建设、农民组织内部管理以及金融体系建设、政府政策支持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论证,本文力图就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在两个方面作一些新的探索。 1、针对“农民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的双重难题,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现有的农村金融交易机制及成本风险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即高额的交易成本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而导致高额交易成本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2、以组织经济学理论为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一个核心命题,即一方面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个体的弱势交易地位,可以改善农村金融交易机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基于分工和竞争,可以优化自身功能,在市场交易中与农民更有效地对接。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也深感存在一些不足。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和从农民组织化的角度研究农村金融问题的著述尚十分有限,加之对交易成本的分析一直是理论研究的一大难点,因此本文对农村金融交易成本的研究仍是一种尝试,对农民组织内部的行为分析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当然,这也将促使笔者在以后继续把研究推向深入。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35
本文编号:2739157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维佐;;从制度层面探索解决我国农村资金问题[J];调研世界;2007年01期
2 潘林;;反思农村金融改革三十年:困境与思路[J];调研世界;2009年01期
3 邱梦华;;新农村视野下的文化建设与农民合作[J];调研世界;2009年09期
4 边编;王朝阳;;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11期
5 顾春静;邵丽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08年01期
6 曾新胜;;发展农村金融支持的国际借鉴[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05期
7 王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农村金融信用机制创新的影响分析——贵州个案[J];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06期
8 赵磊,孙伟;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野[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付兆法;;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过剩探讨[J];银行家;2010年01期
10 蔡四平;张强;罗杨依子;;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种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红宇;[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2 记者 李文龙 牛蕴;[N];金融时报;2011年
3 万宝瑞;[N];农民日报;2006年
4 徐祥临;[N];学习时报;2011年
本文编号:2739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73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