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理论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庆明,孙向光;从预期的角度看中国“流动性陷阱”[J];商业研究;2003年20期
2 武玉宁;;社会保障引擎内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与扩大内需的关系[J];中国劳动保障;2007年03期
3 杨惠;利率政策对我国居民经济活动决策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02期
4 刘义圣;马克思利息理论与我国利息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12期
5 李建建;;马克思利息理论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6 杜军;;对日银“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03期
7 谌坤;;克服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日本的经验及影响[J];福建金融;2007年01期
8 刘义圣;两种利息理论与中国利率体制改革[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2期
9 林轩;日本终结零利率:意义与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09期
10 孙晓骏;日元贬值能否使日本走出流动性陷阱——汇率与通胀率的相关关系考察[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浩;我国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2 许彩玲;凯恩斯利息理论及其对中国适用性考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薛玉连;我国放松利率管制过程中的利率监管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林琛;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及我国利率调控目标模式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利率效应[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44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744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