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量对货币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1 08:45
【摘要】:1994年起,我国国际收支从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组合演变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态势,由此带来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其中除了来自进出品贸易增长外,更多的是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进入所带来的资本项目净流入。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外汇储备呈现超常增长之势,2003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产生了强烈预期,大批国际投机资本涌入我国套利。同时,我国的外汇制度要求,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要无条件地结汇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结售周转外汇余额超过其上限头寸时也必须在外汇市场抛补,于是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由商业银行向外汇市场抛补的外汇大量增加,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就必须吸纳外汇从而被迫地增加本币投放。为对冲外汇占款带来的基础货币的增加,央行又不得不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反向操作以减少基础货币。原本反向操作的实施工具由国债承担,但国债规模太小、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以及国债市场分割严重等缺陷使国债承担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劣势越发明显,同时在央行通过其它资产项的调节空间很小的情况下,央行票据便承担起其历史使命。 央行从2003年起开始成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下的一项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具有操作迅速、灵活性、流动性、可逆性强的特点。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控制基础货币,进而调控货币供给量,同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也会使得中央银行做出反应通过央行票据加以调控。但随着央行发行量的日益加大,发行频率的逐步频繁,其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央行票据的质疑也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发行央行票据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影响方向与经济运行对基础货币的需求方向相反,还有人认为央行票据在对冲基础货币的同时其利息支付数额的逐渐增多可能影响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有的研究表明央行票据的对冲成本太高以及有可能导致经济“滞胀”现象的发生。 本文认为,对央行票据的质疑理由从一方面讲是显而易见的,也成为多方的共识,但也许质疑的产生并非央行票据本身存在的特殊属性所决定,这些缺陷是所有债务性货币工具的共性。如要取代央行票据,必须在我国经济政策体系如汇率制度、经济增长模式等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是有效的,而在短期内,基于我国现阶段货币制度的特点,央行票据在货币政策的调节方面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溢出效应也不容忽视,而且在长期内不可取代。 本文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从货币传导机制角度对央行票据发行量与货币市场中狭义和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关系进行分析。规范分析分为央行票据发行量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以及央行票据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两部分;实证分析主要是利用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工具得出央行票据发行量与狭义、广义货币供给量和其它相关变量如,基础货币、同业拆借利率等相关变量的协整关系以及前后因果关系。从以上分析中得以证明,从央行票据产生以来,它在调节货币市场中的货币供给量一直起着关键而有效的作用。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值得商榷之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实证分析部分的数据选择范围,本文数据的起止点为2004年1月到2009年9月,主要理由是2003年对冲基础货币的任务不仅由央行票据承担,而且国债正回购操作也占相当一部分,其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并非一一对应。2004年以来,央行票据发行量逐渐呈现较规律的变化,短期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可直接归因于央行票据的发行。但在这期间,除考虑了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外,其它如汇率制度的变化等非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并未考虑在内。其次是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发行债券”项替代央行票据的月末余额项,两者虽然相近,但在有的年份还是有较大差别,如2006年5月到9月,央行特种票据的发行使计算央行票据月末余额较有难度,‘因此这种处理对误差会有一些影响。再次’,本文规范分析部分对各种质疑的反驳也仅仅是在作者浅薄之见,立论基础也许并不坚固,望多加指正。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24;F82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常丽;2010-2011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0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750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e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